第119章 这下坏了,老家伙们想挖墙脚【二合一】 (第1/3页)
整个团队在陆家嘴搭建出测试环境,自然要进行长周期的算法验证。
确保定位精度不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影响。
此刻随着安装有接收机的车辆,在金融中心超高建筑群道路上行驶,临时搭建出的导航系统监控室内,大家都屏气凝神等待反馈动态定位数据。
旁边空间技术研究院梁占军教授,他们团队虽主要负责北斗卫星工程架构,却也清楚误差抑制算法重要性。
如果说把北斗卫星导航项目,简单分为太空和地上两个部分。
那么燕大卫星联合技术实验室,便是通过开发优化算法解决信号在地上终端的精度。
两者有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无法建设出真正的国产定位系统。
更不要说后续北斗三号全球组网。
梁占军刚从孙稼栋院士那里,得知燕大完成多路径误差抑制算法,整个人心情可以说是非常高兴的。
毕竟北斗二号实验卫星自从成功发射,经过这段时间各项团队攻坚克难,基本就差最后的误差抑制问题。
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怎么可能不为燕大欣喜。
奈何当看到燕大仿真实验室给出的数据,却不由得从严谨层面持怀疑态度。
没办法。
谁让算法的表现太过优秀完美。
就仿佛经过多年调试一样,硬生生把北斗的定位精度推到远超GPS的水平。
强的不敢相信。
尤其这种结合深度学习概念的算法,还是出自位数学科学院的学生之手。
“今天选择的测试线路,除被超高建筑群包围,这个时间段路上车流量也正处于高峰期。”
“另外中间还会经过高架桥涵洞,这会大幅度减弱卫星的定位信号。”
“在这种环境下,就需要借助算法实时补偿。”
“当初GPS研发时,恐怕都找不到如此苛刻的算法测试验证场景。”
梁占军目光注视着屏幕中的各项数值,忍不住又提起测试场景条件的地狱难度,从语气中不难看出他的担忧。
许崇兴则还是那句观点,闻言第一时间开口接过梁占军的话茬回应。
“梁教授尽管放心。”
“相比较今天的实地测试,我们燕大卫星定位仿真模拟暗室,进行的十二小时压力验证只会更困难。”
“所得到的定位结果,肯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有时候天才是不能拿年纪衡量的。”旁边的黄运良同样没保持沉默跟在后面附和。
至于站在后面的姚伟泽和郭昊强等人,尽管这个时候不适合冒然搭话,但听到导师提起徐铭时都满脸骄傲。
他们在奥运会期间,可不是只单单进行十二个小时的仿真模拟验证。
然最终得到的定位数据,和之前并无区别。
这说明徐铭的多径相位误差学习算法,确实称得上比较完美的存在。
哪怕临时改变某个折射角度,算法也能在短时间内实时完成补偿恢复定位精度。
因此他们第二小组从燕京来到魔都,严格意义上讲并非接受项目上的考验,更像是踏上展示自家实力的舞台。
碍于年龄始终坐在椅子上的孙稼栋院士,待听完两位教授的讨论,脸上不由很快涌现出些许轻松的笑容,并打开话匣子为梁占军介绍起来。
“占军一直在空间技术研究院,除负责北斗卫星外还兼着建设空间站的任务。”
“对很多事情不太清楚。”
“小徐虽是燕大数学科学院的学生,但却属于那种天才中的天才。”
“参与的奥运场馆定位项目,让我没少听张院士在耳边提起念叨。”
“六月份更是刚参加完国际数论会议,被海外媒体称作来自东方的数学新星,目前是燕大数院和信院联合培养的在读研究生。”
梁占军对于孙稼栋院士,无疑是打心里敬佩,在听完这番话后可谓惊讶不已。
显然没有想到,孙院士会对一个学生,有着如此之高的评价。
要知道哪怕项目内的教授研究员,有时候工作不到位还要被孙院士点名批评。
“燕大有这种人才,我倒是对今天的结果越发期待。”
他短暂顿了数秒方回过神,瞥眼看向正坐在电脑前专注屏幕的徐铭,郑重脱口抛出这样一句话。
至于在场的其他博士后,甚至副研究员教授,眼中则都不免闪过羡慕之色。
刚二十岁便成为双料研究生,还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被北斗总工程设计师称赞,足以想象以后会有多高成就。
与此同时。
作为当事人的徐铭,竟也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毕竟被同学称赞和受到院士夸奖,感觉上那可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他并没有多说什么,依旧目光炯炯紧盯屏幕。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平均定位精度数值,也终于反馈到监控室。
“动态水平精度0.61米,高程1.21米。”
梁占军注意到屏幕中数值,率先张大嘴巴喊出声。
俨然被这个数字惊的不轻。
反观黄运良满脸淡然,只是嘴角浮现出笑容,比较随意的评价上一句。
“今天的实地测试,动态定位精度倒是比我们的仿真实验室验证高出些。”
而孙稼栋院士则激动的站起身,对此赞不绝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