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加速大明灭亡的“明君” (第3/3页)
看到范景文、倪元璐的名字,语气稍缓,但随即又变得沉重,“可惜,独木难支大厦!一两个贤臣,在滚滚浊流之中,又能起到多大作用?最后还不是……殉国了事。” 说到最后,他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悲凉。
天幕的最后结论清晰地呈现:“当我们这些后世之人回首审视……即便绞尽脑汁想要弄清楚其中复杂的派系关系问题,却仍然感到力不从心、一头雾水。” 以及 “至于身为当局者的崇祯皇帝本人,更是犹如置身于一片迷雾重重的迷宫当中……也许,他真的已经倾尽全力,奈何自身能力有限,面对如此棘手的局面也是回天乏术、无能为力啊!”
奉天殿内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先前还怒不可遏的朱元璋,此刻也陷入了沉思。愤怒过后,是一种更深的无力和警示。
“都看清楚了吗?”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沙哑,打破了殿内的寂静,“这就是党争!这就是内斗的下场!不需要敌人来打,自己就能把自己折腾死!一个庞大的帝国,最后竟亡于无数个小派系的无休无止的撕扯和内耗之中!”
他目光如炬,扫过在场的每一位皇子和大臣:“你们都给咱记死了!将来,无论谁坐在这个位置上,无论底下的人怎么闹,有一条铁律绝不能破——绝不允许朝中出现第二个、第三个‘东林党’!绝不允许文官武将结成固定的派系,为私利而罔顾国事!谁敢开这个头,咱的刀,绝不饶他!”
他的话语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通过天幕,他们仿佛亲眼看到了一个帝国是如何在内部不断的自我消耗中,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边缘。
朱标、朱棣等人纷纷躬身应是,脸色肃然。他们此刻才真正明白,父皇为何对结党如此深恶痛绝。这并非简单的帝王心术,而是关乎帝国存亡的性命攸关之事。
洪武朝的君臣们,透过天幕,仿佛看到了崇祯皇帝在紫禁城中那孤独、焦虑而又无助的身影,以及他那六次向天下人忏悔却无力回天的罪己诏。
每一桩,每一件,都像一把重锤,敲在洪武君臣的心上。
“够了!”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声音嘶哑,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痛心和愤怒,“别说了!咱……咱不想看了!”
他呼吸急促,眼眶竟有些发红:“袁崇焕……孙承宗……孙传庭……还有那个陈新甲!哪一个不是能臣?哪一个不该重用?就算有错,岂能……岂能如此自断臂膀?!这不是蠢!这是坏!是又蠢又坏!”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辛苦打下、精心设计的江山,正在被这个不肖子孙用这种极端愚蠢的方式,一块块地拆毁。
“内忧外患,天灾人祸……这些或许都能熬过去。”徐达的声音充满了无尽的惋惜和沉重,“但摊上这么一位‘勤政’却‘多疑’,‘节俭’却‘无能’的君王,才是大明最大的劫数。他不是昏君,却行亡国之实!他越努力,国家败亡得越快!”
朱棣闭上眼,缓缓道:“他现在……已经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了。忠臣良将被他杀尽、逼死,身边只剩下唯唯诺诺之辈和争权夺利之徒。大明……真的没救了。”
奉天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明白,天幕尚未展示最终的结局,但大明王朝的命运,似乎已经在崇祯皇帝那“勤政”却致命的折腾下,走向了无可挽回的终局。他不是传统的昏君,但他的所作所为,对国家的伤害,比任何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或许都要来得更直接,更彻底。
他,就是那个最大的“误国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