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6章 全都捐了!  文豪1879:独行法兰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236章 全都捐了! (第3/3页)

后微微一笑:“我的笔属于我自己,但我的作品,若能服务于更高的公益,服务于法兰西的未来,那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专访见报后,瞬间引发了轰动效应!

    之前的种种谣言和污蔑,在这份坦荡而慷慨的宣言面前,顿时显得格外渺小、卑劣和可笑。

    “真正的爱国者!”

    “无私的文学奉献!”

    “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精神!”

    “高贵的灵魂!让那些诽谤者无地自容!”

    公众的同情和赞赏如同潮水般涌向莱昂纳尔。

    他的声誉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形象也与“无私”、“爱国”、“支持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莱昂纳尔把《老卫兵》、《我的叔叔于勒》以及《故乡》都捐了,那其他人呢?

    同样被认为极有希望的阿尔丰斯·都德也立刻发表声明,支持并追随莱昂纳尔的义举,任何一篇自己的作品,只要入选《法语教材》,就捐给法兰西,不要一分钱稿费。

    紧接着维克多·雨果也通过《共和国报》宣布将自己的作品无偿捐献给法兰西的教育事业。

    就连已经去世的乔治·桑、巴尔扎克、梅里美、夏多布里昂……都有其版权继承人声明愿意捐出作品。

    更别提在世的左拉、福楼拜等人。

    一时间,法国文坛热闹非常——“向法兰西的教育事业捐献作品”成了一个时髦的行为。

    绝大部分作家、民众和媒体的思维里,《法语读本》选入特定作家的作品,不是中短篇,就是长篇节选。

    像雨果先生这样的伟人,可能多选几篇;其他名气不如他的作家,大概只会入选一篇。

    就算按照最高标准的稿费计算,也不过几百上千法郎。

    对于这些收入丰厚的作家来说不过九牛一毛,还不如用这点钱换个好名声。

    这股风很快从巴黎吹向了远方,甚至就连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研究协会」都发来公函,声明如果法国教材使用莎士比亚戏剧的选段,也无须支付稿酬。

    手里握着《两个孩子的法国游记》版权的「贝林出版社」彻底懵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