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满门忠烈 (第1/3页)
齐邦媛说完看向刘一民,见他微微皱了一下眉头,齐邦媛又说道:“一民,我刚才的意思你可能有点错意,我的意思是看到整体总比什么都看不到要好。
你的作品在岛上深受欢迎,读者都希望看到你更多的作品。如果因为审查造成无法出版,对于你和读者来说都是一种遗憾。”
随着众人越来越熟,彼此之间的称呼也变了。岛上代表团很少有人再称呼刘一民为“刘先生”,都是称呼“一民”或者“刘教授”。
李敖替齐邦媛解释道:“齐大姐的意思被删改后的作品也能够对读者起到教育作用。”
“我明白,我会考虑一下。”刘一民笑着说道。
李敖厚着脸皮说道:“要是《上帝的签证》在岛上出版,可一定给我个作序的机会啊。”
“好啊,老李,到时候就交给你。”刘一民点头道。
白先勇开玩笑道:“这本书到时候销量一定很高,老李啊,你可得多写一些字,让一民带着你挣点钱。”
“哈哈哈,挣的钱我全部捐给需要返乡的老兵。”李敖无所谓地说道。
岛上出版的话《序言》也是按照正文字数算钱的,这笔钱是直接交给写《序》的人。汪曾祺前阵子还说岛上的记者来采访他时,要求以采访内容当做出版的《序》,后来才知道记者可以通过这样赚钱。
汪曾祺认为这名岛上的记者很“精”,看似玩笑的话里也带着一丝不满。
汪曾祺之所以告诉刘一民这件事情,是因为两人在岛上出版的香江籍代理人都是同一人——古剑。而汪曾祺认为古剑这个人太书生气,应该多学点资本主义的“花招”赚钱。
汪曾祺不知道的是刘一民在岛上出版跟他不一样,各种分成是本人跟出版社谈的,古剑只是一个吉祥物。
李敖并不在意做《序》挣的这点稿费,更在乎的是和《上帝的签证》这本一起和读者见面。
听到李敖的话,陈映真也打起了自己的主意:“一民,这本现在我们《人间》杂志发表如何?在大陆和岛上一起发表!”
见刘一民没有说话,陈映真以为是刘一民觉得同时发表不妥,再次劝道:“其实没什么不妥,大陆和岛上的读者不是同一个读者群。”
“老陈,如果加上岛上的话,那就是大陆、岛上、美国三个地方同时发表喽。”刘一民向他解释,这篇正在由美国《巴黎评论》翻译,不日即将发表。
陈映真嘴角露出一丝微笑:“那更没有关系,《巴黎评论》根本就进不了岛上市场。”
“那行!”刘一民见陈映真都觉得有问题,也就不再说话了。
陈映真又顺便邀请汪曾祺给《人间杂志》写几篇文章,哪怕是大陆发表过的也行。
汪曾祺最近开始写《聊斋新义》,这是对《聊斋志异》进行的现代化改编,陈映真对这文章比较感兴趣。
汪曾祺笑着答应了下来:“没问题,到时候我寄到岛上。”
在沪市的最后一天晚上,大家一起游览了黄浦江。此时的黄浦江边,东方明珠还没有开始建造,黄浦江里也没豪华游轮,有的只是来回奔忙的轮渡。
“太拥挤了!”刘一民感叹道。
张乐平说道:“这还只是其中一条轮渡,浦东和浦西现在往来都是通过轮渡线,浦西工作,浦东安家。”
“浦西已经没多少发展空间了,沪市要想发展起来,得拓宽发展空间才行。”刘一民说道。
“这两边发展差距太大,大家都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张乐平无奈地摇了摇头。
沪市目前市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太小了,不管是商业区还是住宅区都是如此,市区的弄堂一间房里有可能挤着几个人。
“扯淡,我看浦东就不错,房子有多少买多少。”刘一民乐呵呵地说道。
李敖看了看黄浦江两岸,又看了看手上的沪市地图:“要我看,沪市要是能发展起来的话,浦东肯定会值钱。”
“老李,你说的没错。真正的大都市土地都是寸土寸金,只不过现在的沪市还不行。不过我想,有政策支持,沪市会很快发展起来。老张啊,你要是有钱,就买点房产,到时候啊,保准你赔不了。”刘一民看向旁边的张乐平。
张乐平苦笑道:“钱是有一些,但也刚好够家用。”
浦东和浦西发展差距大,浦西人口接近饱和,住房紧缺,大部分人只能住在浦东,上下班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轮渡。
浦东陆家嘴是关键的交通节点,陆家嘴到对面的渡口设计客流量为七万多人,实际上目前单日客流量最高达到十八万,最低也有十万。
后来因为大雾,轮渡延误。等雾气初散,一群人为了争先上船,最终引发了惨剧。
随行的沪市记者对岛上作家代表团进行采访,询问他们来到沪市的感受。
齐邦媛讲了讲自己以前认识的沪市,告诉记者希望沪市能够发展的更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