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上帝的签证》发表 (第3/3页)
们生气啊,气咱们不安排他们参加交流。”严家炎得意地说道。
“严教授,您这是不是太得意了?”
严家炎端起茶杯灌了一口:“没办法,谁让咱们是燕大。”
瞧着严家炎嘚瑟的样子,刘一民跟他聊起如今燕大中文系的教学情况。
“我来就是说这事儿,大二和大三落下的课程,你还得补一补。以前有闫真给你代课,闫真不在,也没人给你代课。
落下的课程你这星期多上几节,就补回来了。”
“行!”
严家炎最后想问一下马尔克斯什么时候过来,刘一民摇头说道:“忘了,今天到部里,光记得汇报工作了,这件事情给忘了。”
“那肯定是没消息,要是有消息,就算是你忘了,部里也忘不了。”严家炎说道。
“严教授,等有情况,我通知您!”
“好!”
送走严家炎,刘一民低头开始撰写交流会的总结报告,洋洋洒洒写了约四千字。在报告的最后一页,附上了两岸传统文化交流会的后续发展建议。
刘一民着重提出了增强大陆文学在华人文学里的影响力,增强岛上作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消弭误解。通过岛上作家的作品,将大陆的真实情况传到岛上。
下午下班的时候,看到文研所的老师仍然在埋头苦写。刘一民拍了拍手笑着说道:“同志们,这阵子辛苦了,今晚由所里举办一场聚餐活动,大家边吃饭边交流。
大家最近遇到什么问题,明天我上班之后都可以来问我。”
“谢谢所长!”
“谢谢刘老师!”
“好,闫真,你安排好。”刘一民说道。
闫真做这事儿不是一次两次了,现在组织聚餐之类的活动手拿把掐:“好的,刘老师,您去吗?”
“我今天就不去了,你们师娘在家等着我呢。”刘一民笑着说道。
皇冠车交还给了文研所,刘一民让闫真去考一下驾照,以后文研所有了接待活动,也不必总是去麻烦校车队。
闫真高兴地说道:“刘老师,我明天就开始理论学习。我跟着校车队的司机摸了两次,会直走,可是倒车和停车总是弄不明白。”
“车啊,就是得练,多练练就行。”刘一民将钥匙递给闫真。
在5月底这几天,刘一民连着上了几天课,上午教大二,下午教大三,连着几天,终于将所欠的课程全部给补齐了。
六月一号,《人民文艺》、《人间杂志》正式发表刘一民的《上帝的签证》,《巴黎评论》的秋季刊预计要晚五天左右。
同时在两岸发表,同时在两岸产生热议,“何凤山”三个字深深地印在了两岸人民的脑海里。
何凤山的老家湘省反应热烈,何凤山在国内的朋友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情。而当时邀请何凤山回来讲课,他也从没有提起这件事儿。
为此,湘省专门打来电话向刘一民核实,书上写的“何凤山”是不是他们湘省的何凤山。
当听到刘一民说“是”后,湘省高兴地挂断了电话,第二天湘省报纸上都是“何凤山”这个名字。
各大报纸同时发力,大肆宣传何凤山的英雄事迹。“中国人拯救鱿太人”、“东方拉贝”等说法层出不穷。
5天后,《巴黎评论》发表,《上帝的签证》在世界上引起广泛讨论。国内和国外的舆论达成共振,国际通过“何凤山”再一次认识了中国人和中国。
洛杉矶,何凤山的家里被记者围得水泄不通,电视和报纸上都是他接受采访的身影。
他的女儿何曼礼早已经做好了采访,在《上帝的签证》发表的时候,一篇深度报道就刊登在了报纸上。
晚上,《新闻联播》里出现了何凤山的身影,何凤山谦虚的表示自己只是举手之劳:“我们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有这样的机会,我当然不能束手旁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