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00章 《上帝的签证》发表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600章 《上帝的签证》发表 (第2/3页)

纸发文支持。

    “一本杂志要想存在,光靠上级拨款肯定是不行。全国那么多的杂志、报社全都靠上级拨款生活的话,对于国家是巨大的负担。我看杂志跟电影一样,都是能挣钱的行业,就是探索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王濛自己还私下写信向《花城》主编李士非表达自己支持的态度,但也要他采取审慎的态度,改革的步子不能迈的太大。

    话题转来转去,最终还是落在了对先锋文学的批评上去。部里其实并不想让这股讨论的风再继续下去,经过有心人的引导,很容易变成岛上文学和大陆文学的一次对立。

    近日报纸上的一些评论,已经不单单是在讲文学思想的事情了。

    “这些我在武汉已经看过,这两天闹得更凶。一些同志,听不得批评的意见。他们不久前还在为先锋文学吹冲锋号,现在有人说大陆的先锋文学的毛病,可不就是打他们的脸嘛!”刘一民说道。

    王濛说道:“一些人一点大局观都没有。”

    “通知文联和作协,要通过《文艺报》等一系列报纸,表达文联和作协的态度。文学思想的争论不能带上地域,文学的争论就要在文学的范围内解决,不要搞什么小动作。

    也要告诉那些写先锋文学的年轻人,要听得进去批评,不要一点就炸。前几年老诗人和新诗人的诗歌之争激化,最后造成的后果还不值得警醒吗?”夏言生气地拍了拍桌子。

    王濛说道:“我等会儿就去通知冯木同志还有其它报纸,一定要清晰明确地表达出咱们的意见。”

    听到王濛的话,夏言的脸色这才有所缓和:“一民,听说你还跟年轻的作家格非打了一个赌?”

    “您也听说了?我就是随口之言,年轻人就是太年轻!”刘一民说道。

    夏言乐呵呵地问道:“你真觉得先锋文学马上就要不行了?”

    “要是再按照目前的样子,用不了多久。”刘一民说道。

    “是啊,会议记录我也看了,齐邦媛说的还是有道理的。”

    “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学思想,只有适合读者口味的文学作品。从伤痕文学、到改革文学、再到先锋文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是对另一种文学的形式的扬弃——吸收精华部分,剔除其不合时宜的部分。

    没有了先锋文学,还会有其它文学。文学的发展肯定是一往无前的,我们不必为先锋文学的消失而感到遗憾。”

    夏言对于先锋文学也颇有兴趣,新颖的文学表现形式感刚开始给所有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没想到发展到现在,越走越偏。

    “有些文章,我看了几天硬是看不懂。一民啊,还是你说得对,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现实主义永远是主流。”

    刘一民在文化部待了一上午,本来下午准备去新华社找穆青,可惜从电话里得知对方出差去了西南。

    内参是由新华社编写的,朱父的论文要想发表,得让穆青看看。如果穆青觉得好,发表会非常快。

    下午,刘一民去文研所转了一圈。文研所里,所有的受训老师正在加紧忙自己手头的论文。离这一期培训结束只剩下三个月时间了,每个人忙的脚不沾地。

    刘一民跟他们打过招呼之后,闫真跟着刘一民走进办公室,除了工作汇报之外,又拿出了一大批账单请刘一民签字。

    “刘老师,最后的结余退回到了作协,这是对方的收款说明。这些单子都需要签一下,财务那边要走个流程。”

    “好!”

    刘一民在几沓发票上写上自己名字:“这两天所里怎么样?”

    “很正常,就是您连着出国和开会,有些项目组的审批落下了,老教授们正等着审批结果。”闫真笑着说道。

    “这样啊,我知道了!”刘一民将签好的发票重新递给了闫真。

    闫真出去后,严家炎过来找刘一民聊天,回顾这次两岸传统文化交流会。

    “前两天我去见了北师大的中文系教授,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