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02章 拒绝老谋子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602章 拒绝老谋子 (第1/3页)

    晚上,微风徐徐,银杏树的枝叶在青石板上摇曳。两个小家伙树根处撅着屁股玩耍,喜梅在旁边照看着他们,生怕摔倒。

    “刘教授,您批评的对,我是不是有点急躁了?”张义谋听完刘一民略带批评的话尴尬地说道。

    刘一民笑道:“奖项对于导演和作品来说,是能力和才华的象征。但是不能陷入到唯奖项论的误区里面,西方的电影奖项评委都是西方人,他们评价的出发点是西方价值观。不是所有的好电影都会获奖,也不是所有获奖的电影都是好电影。

    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存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投资者来说,评价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就是票房成绩。对于观众来说,则以是否满足自己内心的期待为标准。

    对于导演而言,有的导演追求利润,有的则追求艺术价值。对于评委们而言,他们对电影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

    朱霖说道:“我不太懂电影导演的评价标准,但是我们话剧对于一部作品的好坏评价标准是是否赢得了观众的喜欢。小张导演,你年纪轻轻,我相信以后啊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演。”

    “刘教授,朱导,你们两个说的很对。目前我们国内电影的现状和国外不太一样,我们国内电影只能计算拷贝,很难去精准的计算票房。另外,我们自己的电影走出去,很难在国际上出头,甚至说在港澳都取得不了好成绩。

    西影厂厂长吴天明是《老井》的导演,也是我的伯乐。不久后,我就将正式进入西影厂工作。我们其实是想通过提高作品的含金量,来倒逼中影坐下来跟我们谈判。”

    张义谋将吴天明的想法透露给刘一民,也是想通过做刘一民的工作,集体对中影厂施加压力。

    而他们提高作品含金量的方法就是拿洋奖牌,在国外通过拿奖提高身价,之后再拿着洋招牌去跟中影厂谈。

    在上一世,张义谋他们确实通过这种办法,拿到了跟中影按照票房结算的办法,只不过到了89年,中影发现自己比较吃亏,加上开了先河之后,其余电影厂也坐不住了,对中影利润冲击太大,于是按着西影厂的脑袋重新回到了按照拷贝分成的方法。

    张义谋等人率先走出了一条——国内电影国外获奖后返销国内的路子。

    此后走得愈发不可收拾,《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都是这一路线的代表。

    很多人认为《菊豆》拍摄出来后随即被封杀并没有在国内公映,实际上是错的,90和91的确没有上映,但是在92年通过了审查。

    可惜纵使在国外各大电影节上疯狂拿奖,但是在国外票房表现上都不怎么样。

    这一招跟国内企业制造产品起一个洋名字,再到国外随便找几个机构花钱评个奖,拿着奖当做权威证书给产品当招牌做广告一样的路数。

    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将巩俐捧成了国际巨星。张义谋对于巩俐而言,那可真是伯乐。

    “中影目前分成体制已经有所改变,但是想要改的彻底,目前来看还非常难。中影牵扯的不是中影一家的事情,他们靠着利润供养了无数单位。”

    不过刘一民还是支持他们跟中影多吵几架,有没有枣先打一杆子。

    “至于获奖的事情,小张同志,电影作品不仅仅靠奖来赢得观众的心。而且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导演风格,我要是说的过多,你听了成功还好,要是不成功学成四不像,我没办法对西影交代。”

    “刘教授,您太客气了。您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卖座,在国外也卖座。卖座的同时还获奖,这说明您的作品兼具了艺术和商业价值。您觉得您的作品为什么能在国际上卖票?”张义谋真诚地问道。

    “很简单,有全人类共通的情感。为什么有些电影国内卖得好,但是国外不行。那是因为外国人看不懂,看不懂自然不买账。

    但是《忠犬八公》里表现出来的情感,全世界人类都认同,看了都会流泪。而《霍元甲》和《绣春刀》则是靠着中国功夫吸引到的外国观众,惩恶扬善和冒险同样是国外观众喜欢的主题。

    但这两部电影很明显在东南亚比欧美更受欢迎,为什么?一是东南亚华人多,第二呢,东南亚受中华文化影响很深。

    而《南侨赤子》在东南亚很火则是因为讲的就是南洋侨胞的故事。

    欧美知名电影在全世界都能吃的开,是因为整个世界受欧美文化影响很深。且电影主要市场的欧洲和北美等地,他们大部分都是昂撒人。”

    刘一民向张义谋讲述其中的区别,拿到奖只是获得了评奖委员会的认可,但并不等于获得了市场和观众的认可。

    张义谋沮丧地说道:“刘教授,您可能对我并不了解。我喜欢能表现民族性的作品,我喜欢视角向下,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且在电影里展现出中华文化和民俗,以及对某些问题展开批判。这样看来,我拍的电影很难获得国际观众的认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