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拒绝老谋子 (第2/3页)
。”
刘一民跟张义谋探讨了一下国际热销电影具有的共通点、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区别、能挣钱的文艺片和低利润的文艺片。
“文艺片和商业片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区别。”
张义谋说道:“仔细一想还真是,《绿皮书》就是一部文艺片,但并不妨碍它在全世界大卖。”
“你还年轻,电影风格是在慢慢探索的。就算我告诉你怎么拍能在国外挣外汇,你也不一定愿意去拍。为什么《忠犬八公》《一个人的朝圣》我选择黄祖默导演来拍,是因为他的拍摄风格比较合我的口味。”刘一民切开冰镇好的西瓜递给张义谋。
张义谋接过西瓜叹了一口气:“刘教授,您可能不知道,我现在压力非常大。我接了一部戏,叫做《红高粱》,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当导演。西影厂上下反对声很大,是吴厂长力排众议。”
说完张义谋猛地咬了一口西瓜,涨红着脸说道:“这部电影要是拍不好,我以后再也不当导演!”
《红高粱》这部电影拍好之后,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获奖的背后还有一次曲折的故事,本来国内想要报陈大导的《孩子王》,可是陈大导一心想要拿戛纳金棕榈奖。
最后电影部门无奈把《红高粱》报了上去,没想到成了一匹黑马。
“刘教授,我要是能拍好,您以后的剧本能不能考虑我?”张义谋忽然问道。
似乎是又觉得自己太过唐突,于是赶紧说道:“考虑一下西影厂也行,其实您不知道,现在西影厂的创作环境非常宽松,导演积极性很高。
来的时候,吴导特意嘱咐我,《上帝的签证》这本书能不能给西影厂来拍,这是吴导给您的信。”
张义谋从包里将信递给了刘一民,这家伙也够鸡贼的,先讲明自己想拍,再提吴天明的事儿。
在看信的时候,朱霖跟张义谋聊了起来,两人讲述话剧导演和电影导演的不同。
吴天明在信里边表示对刘一民剧本的渴望,另一方面还搬出了陆遥,讲当时跟陆遥合作拍《人生》时,两人对于陆遥作品的推崇。
刘一民看完之后将信件收了起来:“麻烦你回去跟吴导说一下,这剧本已经有去处了,西影厂的导演不太适合。”
“有去处了?”张义谋的笑容立即僵在了脸上。
刘一民说道:“对,以后有机会再合作。”
“您给哪个电影厂了?”张义谋遗憾地拍着大腿。
“没有,我准备交给外国导演拍摄。”
“为什么?这不是咱们中国的故事吗?难道咱们中国的导演拍不好?”张义谋追问道。
“这倒不是,但是这作品我要的是国际影响力。如果只有咱们自己人看,倒是没什么意思了。不知道你是否明白?”刘一民说道。
张义谋擦了擦手上的西瓜汁:“这次倒是没能完成吴厂交代的任务。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剧本,真是遗憾遗憾!”
“外国导演拍摄,可以轻松在全世界进行公映,这是我们没办法比的。越多的观众看到,对于世界华人形象来说越有利。”
张义谋恍然大悟:“你是想通过电影塑造华人形象?”
“电影是主要的传播工具,我们要用好电影啊!这不但是对外塑造形象,对于国人来说也是提升自信心和自豪感。”刘一民拍了拍张义谋的肩膀。
“刘教授,您站的比我高啊,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国内。纵使想要在国际上获奖,脑袋也还在国内。”张义谋一时间敬佩不已。
晚上十一点,刘一民和朱霖走出门外,将张义谋送离了四合院。
张义谋临走时说道:“刘教授,您今天关于国际电影和国内电影、国际电影奖项的看法对我很有用。希望我的《红高粱》也能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争取到观众的认可,而不仅仅是评奖委员会的认可。”
“电影要在现实和艺术中找到平衡,电影当然要反映现实,而各大评奖委员会也钟爱现实类电影,尤其是残酷现实。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大家都认为电影要具备批判性。
西方评奖委员会对于中国有一种固有的印象,那就是贫穷和落后、卑劣。当他们在电影里看到贫穷、落后、卑劣的时候才认为是真实,一旦反应正面的便认为是虚构。
但评奖委员会和观众并不一样,观众并不喜欢看此类作品,因为他们很难看懂,很难在其中有所体会。要想在国际上获得观众的认同,需要抓住与观众的情感连接点。”
张义谋点头道:“我明白了,刘教授,今晚打扰您跟朱导休息了。以后我要是有疑惑,还请刘教授多多指教。”
“你住在哪儿?”刘一民才想起来。
“我就住在前边的招待所,走几步就到。”
“是吗?你没住在北影?”
“我跟北影陈导熟悉,但是我来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