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1987语文教材审定 (第1/3页)
闻听严家炎的话,刘一民笑着说道:“买个好点的风扇不比空调差,我看市面上有几款风扇风力大还耐用,平常在家里不劳累,足够用了。”
“我看你这个就不错。”
“那等放假了,您就搬回家去!”刘一民调侃道。
严家炎身上已经吹的差不多了,于是松开手将衣服放下坐回沙发上:“你小子还别激我,放假了我搬到家属院,等上班了再给你。”
“哈哈哈。”刘一民笑着将茶推到严家炎旁边:“尝尝,这是我在家带的蒲公英茶,清热解毒,这时候喝这个刚好。”
严家炎品尝了一口:“蒲公英根煮的太多了吧,你小子从哪儿弄那么多?太苦了。”
“这里有糖,我怕您喝不了甜的。”刘一民从桌子下面拿出一罐糖放在桌面上:
“老家这玩意儿多,我爹娘在老家刨了许多,晒干后就给我送了过来。我还是更喜欢喝新鲜的蒲公英茶,不过小时候没糖,喝不下去。一会儿您拿走点,这东西喝了对身体好。”
“好,那我就带回去点。”严家炎乐呵呵地说道。
过了一会儿,严家炎询问刘一民关于中文系下面的新闻专业和文学专业的事情。
“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将新闻专业独立,不再属于中文系。高校专业设置委员会向咱们提出建议,是不是学习其他学校,将新闻专业独立为新闻系。你对于新闻和文学都有所研究,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刘一民笑道:“难怪您跑我办公室里,原来是这个事情。一个专业独立可不是一件小事,涉及到经费和院系建设。新闻系的行政老师和专职老师,系领导等等,相当于多了一套班子。”
“是啊,虽然还是那点人,但是学校的经费无疑要增加不少。另外新闻系独立出去以后,咱们中文系的实力也会削弱。”
燕大中文系本身就依靠文学专业、新闻专业和古典文献专业建立,走了新闻专业相当于少了三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当年咱们燕大的新闻系合并到了人大,咱们自己的新闻老师并不多,单独建系老师也不够。”严家炎苦恼地说道。
刘一民建议道:“既然分不开,那就先别分开。但是把新闻专业和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分开。新闻专业的学生并不用学习太多的文学知识,对于他们而言,文笔不讲究优美抒情,而是讲究直白通俗易懂。
两个专业在大一大二一起授课并不符合专业要求,好的新闻人才不一定要按照作家、文学评论家去培养。”
“嘶,你别说,这还真是一个办法。还在中文系,分开培养,针对性教学。等日后时机成熟了,再将新闻专业给分出去。”严家炎对这个提议十分有兴趣。
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不用分出去,对于中文系而言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您要是感兴趣,可以召开一个中文系会议征询一下大家的意见,意见统一以后再上报校办和校长。”
“那就这样说好了,我回去先拟一份意见做个准备。”严家炎立即起身,丝毫不拖泥带水。
“您坐下,正好还有一件事情想跟您说。”
严家炎好奇地坐了下来:“什么事情?”
“您也知道,我们手里有新华社的研究项目。”
“这个我知道,你们靠着这个项目培养了不少老师和学生。”
“上次项目结项之后,新华社的穆青同志对于研究结果非常满意。但是再好的研究理论都是要靠着人去执行的,新闻领域记者和编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呢?”
“您听我讲,所以新华社想让咱们燕大直接为他们培养学生。”
严家炎皱起眉头:“直接为他们培养?这不行吧,咱们是为国家培养学生,按照国家的计划满足社会需要。学生想要去哪个单位,除了单位意见还得结合本人意愿,这不是以前想分配到哪里就分配到哪里。”
“是联合培养,并不是一定给他们送。是选拔出来一部分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教育。”
“联合培养,挑选部分学生?”
“是啊,我的建议是,双方试验性合作。大一大二接受基础教育,等大三后可以通过考试选拔有意向从事新闻工作的学生,由文研所进行培养。”刘一民解释道。
严家炎听完就明白了其中诀窍:“新华社应该还出经费吧?这经费?”
“严教授,这经费自然是给培养单位。”刘一民说道。
严家炎一听顿时不乐意了:“我们中文系的学生,你们文研所培养,我们中文系当然要拿一部分培养经费。”
“严教授,您这话可是见外了,什么你们,我们。”刘一民痛心疾首地说道。
“别装了,亲兄弟还要明算账。系里也不要多,五五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