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绿皮书》票房创新高 (第3/3页)
闫真高兴地问道。
“《文学评论》可以,但是我认为有点难度。”刘一民说道。
《文学评论》是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文学学术研究和文艺理论批评的学术期刊,想在上面发文章难度较高。
“我先碰一碰,万一瞎猫碰到死耗子了。”闫真乐观地说道。
闫真想要在论文上加上刘一民的名字,刘一民没让他加。
傍晚回到四合院,崔道逸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李书、《商务印书馆》编辑黄春雨三人正坐在四合院里吃西瓜,旁边摆着《上帝的签证》样书。
“一民,你们家的西瓜就是甜呀!”崔道逸调侃道。
刘一民将包放到石桌上,拿起样书翻了一遍:“甜您就多吃点,出差组稿组的怎么样?”
“别提了,白跑了一圈。现在有些作家真是没有责任心,答应好的作品给别家杂志了。”崔道逸疯狂吐槽道。
李书笑着安慰崔道逸:“这在咱们编辑行业,常有的事儿。你为了组稿疯狂地缠着作者,别人也是。这次被抢了,下次抢过来就行了。”
“不一样,老李啊,你只是一个普通的编辑你不懂,我堂堂《人民文艺》副主编的稿子被抢了,丢人呐!”崔道逸说道。
“哎呦喂,崔道逸,你真特娘的不要脸,副主编咋了?加上一个‘副’字儿,放屁都不响。”李书黑着脸说道,自己怎么就那么贱,瞎安慰啥呢!
崔道逸笑着搂住李书的脖子:“怎么?还生气了?老李,你啥时候成小媳妇儿脾气了。”
“老李,我得谢谢你,四合院电路改造,我不在家,全靠你找的工人帮忙。”刘一民感谢道。
李书听到刘一民的话,立即笑了起来:“不用谢,应该做的。一民,你看看这是《上帝的签证》的样书,你瞧瞧如何?”
“纸张质量跟以前比起来更好了啊,封面画的也不错,还用上腰封了?”刘一民夸奖道。
封面画的内容是一艘船,上面挤满了难民,难民手中挥舞着的是签证。
黄春雨说道:“好的作品应该好好印刷,这个腰封我们参考了美国同行的设计,别说加上腰封,看起来是美观多了。”
过了一会儿,朱霖回来拿起样书,同样对腰封赞不绝口。
腰封上面写着“一部可歌可泣的救人史诗,东方走出的英雄。”小字上面写着刘一民获得过的文学奖,最新获得的委内瑞拉“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同样出现在上面。
在书的目录前几页,上面放着几张照片,有刘一民领文学奖的照片,也有他跟何凤山的合照。
现如今国内图书市场竞争加剧,各大出版社对于书本的精美程度也开始逐渐上心。
晚上,刘一民留他们三个在家里吃饭。直到十点,才送他们离去。
随着《绿皮书》在国际公映时间即将达到一个月,票房成绩再次成为了媒体追逐的重点。
《绿皮书》全球票房达到了1.5亿,北美票房占了票房总数的三分之一。
弗兰克迫不及待地来到中国向刘一民报喜,与此同时,与之而来的还有已经在北美结束演讲的何凤山。
何凤山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全美巡演,加上休息的时间,应该有二十天左右。在这其间,何凤山的自传卖出去了九万多册,《上帝的签证》卖出去了十五万册左右。
期间新华社以他为中心,在全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在他美国之行结束后,他第一时间接受大陆的邀请回国。
不过弗兰克直接从美国到燕京,而何凤山将在沪市举办二战鱿太人命运的座谈会。何凤山救下的鱿太人是通过沪市坐船前往美国等地,对于鱿太人来说,沪市是他们的命运转折之地。
座谈会参加的人除了何凤山和大陆的人之外,还有一些鱿太人。
“弗兰克,欢迎你再次来到中国。”刘一民冲走下飞机的弗兰克伸出了右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