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12章 新华社合作项目落地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612章 新华社合作项目落地 (第3/3页)

    隔天,汪阳就带着黄祖默和焦晃去递交参展的材料。材料一递上去,黄祖默和焦晃就没什么事儿了。

    刘一民让两人去北戴河休息半个月,通过文联,两人拿到了在文联招待所住宿的介绍信。

    汪阳让两人放心去休息,电影节的事情一旦有消息,自己会通过电话通知他们。

    朱霖开着车载上黄祖默和焦晃前往北戴河,汪阳望着刘一民说道:“一民,周末你不去?”

    “我就不去了,今天文研所有事情,明天要跟新华社开个会。”

    “新华社?研究项目的事情?”汪阳是文研所的人,他自然知道文研所和新华社的合作。

    “不是你知道的,新华社要跟燕大和文研所联合培养新闻专业实践人才。新华社已经向他们主管部门递交了相关文件并得到了允许。

    教育部这边原则上也同意了,三方要谈谈具体的细则。”

    “啧,行啊,这是国内教育新的实践方式。学生毕业后就去新华社,相当于提前分配了。”汪阳开玩笑道。

    刘一民摇了摇头:“具体来说,新华社也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不是一合作,就全部要的。”

    “那祝你们谈判成功,咱们文研所越来越发展壮大。”

    下午,刘一民去文研所讲了半天课。傍晚去严家炎家吃饭,对于某些意见达成了统一。中文系和文研所要是统一不了意见,到了跟新华社谈判的时候,还不得被对方拿捏。

    第二天一大早,校长丁石荪、中文系主任严家炎、副主任孙玉石和刘一民四人就赶往了新华社。

    新华社这边,穆青盛装出席,显然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其余新华社领导手里拿着文件,皱着眉头仔细琢磨。

    “燕大这边对于学生培养费用是不是要的太高了,简直是狮子大开口!”新华社副社长语气刚开始还比较平淡,说到最后忍不住敲了敲桌子:

    “一个学生一年培养费用四千块钱,你们抢钱啊!”

    “您冷静,冷静,这也是我们经过综合计算得出来的。”严家炎笑着说道。出价嘛,自然是出的越高越好,谈不拢就继续谈。

    刘一民解释道:“诸位也要理解我们培养学生的辛苦,燕大每年在这些学生身上花费了大量的经费,我们是给全国媒体培养人才,不是咱们新华社。

    但是新华社通过掐尖,拿走了这批学生。这对于别的单位来说,也并不公平啊。另外文研所培养两年,额外的教学培养这是一笔大钱。”

    新华社和燕大合作模式类似于后世的订单班,订单班的学生为特定企业专门培养,学费由相关企业支付。

    并不是直接合作成立一个学院,挂上燕大的名字。后世有不少独立学院,靠着公办大学的名头行私立之实,学费挣到盆满钵满。

    丁石荪从学校的角度讲了一下其中的复杂和难处,总之一句话,这件事情很费钱!

    穆青望向刘一民:“我的小老乡,你就这样吃大户啊!”

    “穆老,您不能这样说啊。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这对于咱们新华社而言,是花钱买人才,买未来啊!”刘一民赶忙说道。

    穆青的这一句“小老乡”,语气里夹杂着诸多情绪。

    “燕大的同志们,你们也要考虑下我们社的难处嘛。你们培养学生花钱,你们花的钱不还是国家出的?你们培养学生不也是为国家培养的?来新华社工作不就是为国家工作吗?咱们何必计较的那么清楚。”新华社主编笑着说道。

    严家炎笑眯眯地说道:“那能一样吗?”

    “燕大的同志们,我看咱们各让一步,两千块钱怎么样?”

    严家炎说道:“你们没让吧?你们没让,我们退了一步,相当于我们让了两步!”

    “.”

    “中文系的教授谈到钱,也是如此斤斤计较吗?”

    “在其位谋其政,我是系主任,这一大家子难养活啊!”严家炎淡淡地说道。

    穆青咳嗽一声:“那这样,三千块钱一年,这算咱们各退一步了吧?”

    “穆老,您这是虚空造牌啊!”

    “你小子,你不要说话,再说话以后不准去我们家吃饭。”穆青笑骂道。

    严家炎看了一眼刘一民,你小子,还两头吃啊!

    刘一民只能闭嘴,谁让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呢!

    不过他也看出来了,最后的结果基本上已经定型,就在三千左右。

    果然,经过一阵阵激烈的讨论,最终一年一名学生,新华社出三千零五十块钱,这笔钱用于教学和学生补助。

    经过选拔进入“新华班”的学生,每人每月可以多领到十块钱的补助。

    “希望咱们的合作能够成为媒体和学校合作的典范,为我们新华社培养更多的国内国外实用性人才。”穆青起身说道。

    新华班招生规模为二十人,大二结束开始培养,一年半学习,半年实习。主要是培养能够活跃在国际一线的记者,国内记者培养倒在其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