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新华社合作项目落地 (第2/3页)
父说道:“不急不急,我刚才看到摊位上正好有,索性就买了。霖霖妈也学过做乌鱼蛋汤,说实话跟你比起来都有差距,更别说是丰泽园的大厨了。”
“爸,你这话怎么不当着我妈面说?”刘一民笑嘻嘻地问道。
“当面?我当然敢了,我不止一次说过。”朱父心虚地说道。
“那我妈怎么回的?”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她说,老娘我就这样,想吃好吃的找别人去!”朱父学着朱母的样子说道。
朱父的样子,逗得刘一民几人哈哈大笑。
晚上,刘一民端着热乎乎的葱烧海参走出厨房,香味四溢勾的人流口水。
两个小家伙吃的很高兴,但是考虑到他们年纪尚小,只让吃葱,不让吃参。
吃饭期间,张广年散步溜达到了这里,刘一民赶紧拿了一双筷子让他坐下吃饭。
张广年夹了一口海参说道:“一民,我吃过饭了。”
“是,吃过了再吃点。”刘一民笑呵呵地说道。
张广年半推半就的将参放进了嘴里,他晚上出来散步,顺着香味走来的。说吃过饭了,也只是打一个烟雾弹。
张广年吃完第一口后,不再客气,大口朵颐了起来。十分钟后像是想起了什么,赶紧停下了筷子。
“怎么了?”
“不能多吃,不能多吃。”张广年将口水咽了下去:“我真的吃过饭了,老了不敢多吃,吃了多积食不消化。”
“那喝点小米粥。”
张广年摇了摇头,一丁点都不敢再吃了。
8月15号,电影局。新上任的电影局局长滕进贤正在和电影局的其他人审查《一个人的朝圣》,一百二十分钟的剧情结束之后,滕进贤带人起身鼓掌。
滕进贤体型略胖,白体恤显得似乎有点不合身,说起话来声音洪亮。
“一民同志,黄导,这对于国内文艺片的创作来说,是一次形式上的创新啊。内容和戏剧性表现的非常到位,冲突扣人心弦,让我不禁为主人公这次冒险之旅捏了一把汗。”滕进贤紧紧地握住了刘一民的手。
“滕局长,您过奖了,黄导出力最大。”
黄祖默连忙说道:“不是我,我哪儿敢居功。”
滕进贤笑道:“电影非一人之功,但是少了谁,电影都是不完整的。一民同志,你们准备报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对,我们觉得这个电影节跟电影的风格和表现比较符合。”刘一民点头说道。
“好,既然大家都想好了,那局里支持,我们帮忙递过去。”
滕进贤让电影局其他人谈论一下电影如何,大家觉得好是好,但文艺片这一题材太过吃亏。
“文艺片虽然在经济利益创造方面比不上商业片,但我想这个社会是需要文艺片的。这部电影不仅现在人会看,等过了二三十年,还有人看。而且不同人,也会在部电影里体悟到不同的生命力量。”
等电影审核完之后,滕进贤没有让刘一民走,而是跟刘一民谈论起来了《开国大典》这部电影。
目前八一厂的导演李俊和翟俊杰正在外地拍摄这部电影,八一厂拿出的经费即将烧光,厂长刘佩然已经请求电影局划拨专项支持资金了。
“一民同志,剧本争议很大,我想你是知道的。”
“我当然知道,当时我在总政部会议上提出来的时候,民意汹汹啊!”
“哈哈哈,现在局里很多同志都有不同的意见。认为支持这样一部争议极大的电影拍摄,是有风险的。”滕进贤叹了一口气。
“那您是不准备拿钱?”
滕进贤反问道:“要是局里不准备拿钱的话?”
“局里不拿的话我拿,我对这部电影非常有信心。”刘一民立即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哈哈哈,一民同志,脾气蛮大的。那我也来表个态,别人不敢拍板,我来拍板。我对八一厂只有一句话,那就是拍好。”滕进贤刚才那句话,就是想试探一下刘一民对《开国大典》剧本的态度。
“滕局,谢谢您了。我替正在外地拍摄的导演和演员同志谢谢您了。”
滕进贤赶紧用手示意刘一民不要再说“谢谢”了:“一民,我应该谢谢你,你写了一部好本子。我看我们以后的相关题材电影,就应该根据你的这个路线走。我们不能沉浸于严肃的叙事体系,观众会看烦的。
有争议是正常的,真要是出了事情,大不了就将影片锁进仓库。等什么时候认可了,再拿出来播放。”
滕进贤为了推动主旋律影片的发展是下了大决心,新官上任三把火,把把烧向主旋律。
走出电影局,汪阳感慨滕进贤比上一届局长有魄力,敢拍板子敢担责。
“八一厂这次要三百万,三百万啊,这可不是小数目。局里都没有讨价还价,要是搁在其他人,肯定要讨价还价一番。”
刘一民说道:“这两年咱们为中影挣了不少钱,局里也应该适当地表达一下支持态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