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上帝的签证》首演 (第1/3页)
新华社会议室内,在穆青起身的同时,刘一民紧随其后起身鼓掌,顿时会议室内掌声一片。
双方代表笑着依次握手,哪还有刚才剑拔弩张的气氛。
校长丁石荪和严家炎红光满面,意气风发,搂着新华社代表显得亲昵无比。
“同志们,咱们拍个照吧,这件事情也是国内新闻行业和高校教育的一次联姻,对于国内未来教育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咱们争取,为国内蹚出一条新路。”穆青笑着说道。
丁石荪向穆青保证道:“请咱们新华社的同志们放心,我们燕大保证,一定和文研所的同志们携手并竭尽全力为新华社培养顶尖记者。”
“我们文研所全力以赴,我相信新闻教育和新闻职业相结合,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咱们新华社和文研所的合作,一定会不断扩大,不断加深。”刘一民也得站出来表态几句。
新华社副社长打趣道:“不断扩大?不断加深?是不断宰我们吧。一民同志,我们社里的经费,一年得被你拿走几十万。”
“副社长同志,不能这样说,那些研究项目你们要自己搞的话,费时费力不说,也不见得省钱嘛!外包给专业的研究机构,你们省力省钱,这是未来的合作方向。”刘一民走到穆青旁边,看向镜头准备拍照。
新华社内部已经在准备新闻稿,这也算新华社对改革开放的探索成果。
穆青站在中间,丁石荪站在右边,刘一民站在左边,三人交叉握手看向镜头,在周围人的掌声中,合作正式达成。
三方共同签署《新华社、燕京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所关于联合培养新时代优秀青年记者合作框架协议》。
合同签署完毕之后,刘一民几人离开新华社大楼,丁石荪高兴地说道:“严教授,刘教授,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们中文系和文研所了,拿了人家的钱,得替人家办事儿啊!”
“哈哈哈,丁校,你就放心吧,内部具体合作的办法,我跟一民已经做到心中有数。中文系出学生和教学场地,文研所负责整体的教学培训等相关安排。”
严家炎的话让丁石荪顿时放心了,这笔钱学校不拿,完全由燕大中文系和文研所分配。
经费文研所拿八成,中文系拿两成,系里相当于纯赚,这如何不让严家炎高兴。
刘一民、丁石荪和严家炎三人一起前往燕大,距离开学的时间不远了,刘一民让闫真将‘新华班’的选拔文件拟好,等开学之后下发中文系。
“老师,‘新华班’?咱们这是?”闫真听到联合培养,一时间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我们刚敲定的合作文件,你不知道,不过现在知道了,你把详细内容看一看。选拔通知不难写,条件嘛离不开‘德智体美劳’,成绩重要,但身体素质更重要。
记者要有一副铁脚板,天天跑新闻,没好的身体可不行。另外,要把‘新华班’毕业后的限制条件写上去。
选拔出来的学生都要签订合同,那些未来不想去新华社工作的学生,不得参加。”刘一民交代道。
新华社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拿出几千块培养学生,每名学生还发着生活补贴,辛辛苦苦上水施肥,要是最后果子被其他人摘了,新华社的人能跑过来堵门讨说法。
“行,我一会儿写好拿过来给您过目。”闫真转身走出办公室,忙活手头上的事情去了。
一篇格式正确,叙述准确、逻辑严密的公文半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拿给刘一民看的时候,愣是没挑出一点毛病。
“闫真,行啊,公文水平进步飞快。”刘一民看完后啧啧称奇,毫不吝啬地赞扬道。
闫真本来神情忐忑,当听到刘一民赞扬后,脸上立即露出了笑容:“最近我一直在学习公文写法,咱们文研所往来公文不少,要是写的不严谨,容易闹出笑话。”
“写的好是好事儿,但是你也不能在公文上下太多功夫。”刘一民眉头皱了起来。
闫真忐忑地问道:“老师,有什么问题吗?”
“你不用太紧张。”看到闫真的样子,刘一民忍不住笑道:“我的意思是,你是一名作家,你若是公文学习过多,再去写文章的话,笔尖容易缺乏感情。”
写公文再把闫真给写废了,那《沧浪之水》让谁来写呢?
闫真顿时大囧,面露惭愧之色:“老师,我都忘了我还是一名作家了。跟您和阿城师弟比起来,我又算什么作家呢?”
闫真自己都忘了,自己动笔写是几年前了。闫真之前以写作代替毕业论文,等毕业之后,几次动笔投稿都石沉大海,他已经好久没有动笔写作的念头了。
“你怎么能这样想呢?闫真,写作之路本身就不是一帆风顺,一遇挫折便松散懈怠,以后怎成大器。在没有想法的日子里,要多阅读,多观察生活。”刘一民告诫道。
闫真直起身子说道:“明白,老师,我一定努力,多看多听多想。争取有一天,写出一本优秀的。”
“行,出去吧。”
“老师?”
“嗯?”
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