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契机(求月票推荐票追读) (第2/3页)
料分发下去:“都看看,新加坡劲霸的销售数据。
林文雄那边反馈,瓶装糖水卖疯了,但劲霸动销缓慢。
赠饮反响不错,但消费者就是不掏钱买。
大家研究一下,看看问题出在哪?”
众人接过资料,迅速翻阅起来。
销售报表、渠道反馈汇总、初步市场分析.数据详实,但结论模糊。
瓶装糖水的热销毋庸置疑,但劲霸的滞销原因,仅从纸面上看,似乎只是“消费者接受度不高”、“需加强推广”。
“滞销?这这怎么可能?”市场部经理李明看完材料率先发言,“陈生,我们糖水在新加坡卖得那么好,杂货店和超市都抢着要货!
劲霸劲霸在港岛卖得那么火,工业区、流动点都供不应求,怎么到了新加坡就”
他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
之前的成功,尤其是瓶装糖水在新加坡的势如破竹,让整个团队都形成了一种近乎本能的惯性思维。
陈记的产品,尤其是经过港岛市场验证的爆款,到了新加坡,理应复制同样的成功,甚至更上一层楼。
毕竟,两地华人众多,口味相近,市场环境也类似。
“是啊,”高振海也皱着眉头,指着报告上的数据,“文哥,你看,林老板说口感、风味、冰爽感都和港岛样品一模一样。
我们沙田厂的生产线是严格按标准流程走的,品控也抓得紧,不可能有批次差异。
包装一样,价格也合理.这没道理啊!”
周志远推了推眼镜,脸上同样写满了困惑:“陈生,配方是经过反复测试优化的,在港岛消费者盲测中得分很高。新加坡的样品我也尝过,和港岛批次完全一致。
‘味道怪’、‘不够甜’.这反馈有点奇怪啊。难道新加坡人的味觉和我们不一样?”
作为技术负责人,他对自己团队的成果有着绝对的信心,突如其来的负面评价让他感到非常不安。
凌佩仪作为运营总监,加上从事快消品销售多年,相对冷静一些,“是我们是我们太想当然了。”
她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糖水在新加坡的成功,让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只要是好产品,加上成熟的渠道和推广,在新加坡就能顺风顺水。我们忽略了忽略了劲霸是一个全新的品类,消费者对它完全没有认知基础!”
她指着报告上林文雄记录的促销员和店主原话:“‘买一送一’的时候,大家是冲着免费或便宜去尝试,评价标准自然宽松。
现在要真金白银花钱买了,消费者就会用放大镜去看它,值不值这个价?
好不好喝?
符不符合我的口味?
我们之前的市场教育和预热,可能.可能做得不够深,不够透,没有真正让消费者理解并接受‘功能饮料’的价值和口感特点。”
李明和高振海闻言,脸上也露出了恍然和反思的神色。
之前的顺风顺水,确实让他们在潜意识里放松了警惕,认为新加坡市场是港岛市场的自然延伸,忽略了新产品、新品类在陌生市场落地时必然存在的“水土不服”风险。
陈秉文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了然。
这正是他召开紧急会议的目的之一。
新加坡劲霸的滞销,在他眼中,非但不是一场单纯的危机,反而是一次难得的警醒和契机。
他深知糖水在新加坡的顺风顺水,让团队在潜意识里滋生了一种危险的路径依赖。
大家习惯了“港岛成功-——新加坡复制-——必然成功”的思维模式,忽略了市场的复杂性和新品类落地的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