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四章又写新诗燃北境(二)  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八十四章又写新诗燃北境(二) (第3/3页)

日,热闹非凡。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整齐地摆放在摊位上,西域的葡萄干、玉石、地毯散发着异域风情,漠北牧民带来的牛羊肉、皮毛更是新鲜诱人。林夏穿着便装穿梭在人群中,见一位中原商人正用丝绸换牧民的羊皮,两人笑着讨价还价,言语间虽有口音差异,却满是友好。他心中一动,回到帐中写下《互市欢》:“胡商持玉至,汉贾携丝来。笑语通言语,情谊满亭台。” 这首诗后来被抄写在互市驿的木牌上,成了边境贸易繁荣的见证。

    扫盲班的课堂设在营中的空地上,每日清晨,士兵与牧民们便早早赶来,围着林夏学习认字。有个叫巴图的漠北少年,父亲在之前的战事中牺牲,他便跟着母亲来听课,学得格外认真。林夏见他聪慧,时常单独教他写诗,还把自己的狼毫笔送给了他。巴图不负所望,很快便能写出简单的诗句,其中 “愿持手中笔,守护我家乡” 一句,让林夏感动不已,当即把这句诗收录进《北境同心集》,还在旁边批注:“少年有志,北境之幸。”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年冬末,北境遭遇了罕见的暴雪。鹅毛般的大雪连下三日,覆盖了草原与戈壁,牧场的围栏被压垮,牛羊被困在积雪中,部分驿站与哨所也被大雪掩埋。林夏接到消息时,正与将领们商议春耕事宜,他当即放下手中的文书,下令:“即刻组织兵力,前往各牧场与哨所救援,务必保障百姓与士兵的安全!”

    救援队伍分为多组,林夏亲自率领一组前往受灾最严重的东部牧场。沿途积雪没过马膝,寒风如刀割般刮在脸上,士兵们却丝毫不敢懈怠,挥舞着铁锹清理道路,寻找被困的牧民。行至中途,他们发现一处被大雪掩埋的帐篷,林夏立刻带领士兵挖雪,待帐篷露出一角时,里面传来微弱的呼救声。众人加快速度,终于救出了被困的一家三口,牧民抱着冻得瑟瑟发抖的孩子,对林夏连连道谢:“多谢侯爷救命之恩!” 林夏连忙让人递上棉衣与热汤,看着牧民逐渐恢复气色,他在雪地里写下《雪中援》:“暴雪覆荒原,救援不畏难。寒风侵骨冷,心暖胜春寒。”

    此后几日,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士兵们不仅救出了被困的军民,还帮助牧民转移牛羊,修补被压垮的围栏。扫盲班的学员们也主动加入救援队伍,巴图与其他少年一起,为救援士兵送水送粮,还在雪地里用树枝写下诗句:“大雪无情人有情,军民同心护家园。” 林夏看到后,欣慰地笑了,当即把这句诗补充到自己的《雪中援》后,让这份少年的赤诚永远留在诗稿中。

    暴雪过后,北境又面临着新的难题:积雪融化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牧场的牧草被冲毁,春耕的种子也因受潮无法播种。林夏深知,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百姓们来年的生活将陷入困境。他一面上奏朝廷,请求调拨粮草与种子;一面组织军民修建排水渠,平整被洪水破坏的土地,还亲自前往各牧场指导牧民补种耐寒的牧草。

    春耕时节,林夏常常天不亮就出发,穿梭在各个牧场之间。有次他在指导牧民播种时,不慎被田埂上的石头绊倒,膝盖磕出了血,却仍坚持完成播种指导才返回营地。牧民们得知后,纷纷带着自家的草药前来探望,巴图还送来自己写的诗:“侯爷为民生,辛苦不怕疼。愿得丰收日,报答侯爷情。” 林夏读罢,心中满是感动,当即写下《春耕忙》:“雨后田畴绿,军民播种忙。汗水滋沃土,祈盼谷满仓。”

    朝廷的粮草与种子很快送达北境,林夏将物资分发给百姓与士兵,还组织了 “互助组”,让资源充足的牧场帮助受灾严重的牧场。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北境的春耕顺利完成,田地里冒出的新芽,仿佛是希望的象征。这日,林夏来到东部牧场,见牧民们正在田间除草,巴图也在其中,他手中拿着林夏送的狼毫笔,在休息时还不忘在纸上写诗。林夏走上前,拿起巴图的诗稿,只见上面写着:“新芽破土出,希望满田间。待到秋收时,歌声传满天。” 林夏笑着拍了拍巴图的肩膀:“写得好!我们定能迎来丰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境的日子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互市驿的贸易愈发繁荣,扫盲班的学员们能写出更多的诗句,田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牧场的牛羊也越来越多。林夏的诗稿也堆积得越来越厚,他将这些新写的诗整理成册,取名《北境新章》,与之前的《北境同心集》一起,在北境与长安广泛流传。

    这年中秋,北境军营与百姓们一同举办了赏月宴。营帐前的空地上,篝火熊熊燃烧,士兵与牧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喝着奶茶,唱着林夏写的诗编成的歌谣。林夏望着皎洁的明月,手中捧着新写的《中秋吟》:“明月照边疆,军民共举觞。同心护家国,岁岁享安康。” 歌声与笑声在草原上回荡,与月光一起,编织成北境最美好的夜晚。

    此后,林夏依旧坚守在北境,他的诗继续记录着北境的变迁与军民的故事,而他的名字,也如北境的山峦般,永远矗立在百姓与士兵的心中,成为家国安宁的象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