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1章 滑不溜秋的老油物(最后还是更新了,请假取消)  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31章 滑不溜秋的老油物(最后还是更新了,请假取消) (第1/3页)

    秋日的阳光明朗,但拂过宫墙的穿堂风,却已带着深深的凉意。

    王永光拢了拢袖口,跟在两名小太监身后,不疾不徐地走在皇城内的甬道上。

    脚下的青砖缝隙里,偶尔能看到几株杂草,在秋风中微微摇曳,如同他此刻不安的心绪。

    三日之期已到。

    他与成基命、卢象升等三人,各自奉诏入宫。

    入宫本是寻常之事,可今日这事却有些异于往常了。

    王永光的目光,不经意地瞥了一眼走在前头的两位小公公。

    过往接引朝臣入宫,多是一个太监而已,如今却变成了两个。

    搞得他准备好的银子都递不出去。

    不是钱不够,而是不敢。

    而且估计不仅是他不敢,两位公公们应该也不敢。

    那篇贴在承天门上的《题请内宫整顿疏》中,监察部分的内容因为事涉宫闱,全部隐去。

    但今日这一见,却已然能看出这监察风力之苛刻了。

    新皇雅政诸多,但仅从这事就能窥见其底色。

    这位陛下虽称汉祖之风,动辄温言赐座,内里却终究全然是申韩之术啊。

    毕竟还是少年天子,读了几本法家劣本,就引为圣经,当真是太急、太糙、太切了。

    这个时候贸然凑上去,恐怕连张太岳的下场都未必有啊。

    思绪匆匆,小太监已带着王永光转到乾清殿门。

    王永光眼光一瞥,却见大殿之中,摆满了桌案,一大圈膀大腰圆的军士在其中抓耳挠腮,奋笔疾书。

    一眼看去,似乎数十近百人之多,个个面露难色,额头见汗。

    这场景,与庄严肃穆的乾清宫格格不入,显得有些滑稽。

    这位新君这又是在搞什么?

    王永光心中疑惑更甚,却也不敢相问。

    两名小太监带着王永光小心地绕过那些埋头苦写的军士,来到殿中西侧的东暖阁门口。

    卢象升和成基命两人已然在此,见他到来略一拱手。

    (附图,东暖阁入口示意)

    一名小太监悄然退去,另一名入内禀告,过不了片刻便又出来道:“王大人,请吧,陛下已在等了。”

    王永光深吸了一口气,将胸中那股浊气尽数吐出,踏入暖阁之中。

    他知道,考验开始了。

    ……

    东暖阁中,虽设有天子宝座,却只是略高一寸而已,并不如大殿中那么高大。

    朱由检坐在宝座上,面前是御案,上面的题本贴着青红黄绿白各色条子,分门别类,井井有条。高时明与王体乾则一左一右侍立一旁。

    “臣,王永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永光叩头参见,声音洪亮,姿态恭敬。

    “平身。”朱由检的声音带着少年人的清朗。

    他伸手一引,指了指御案前的锦墩,温言道:“王卿年岁大了,坐着说话吧。”

    王永光心中一哂,来了,所谓的汉祖之风。

    他小心翼翼地在锦墩上坐下,抬起头,却仍比皇帝低了一个头。

    这让他略显不适,赐座看起来似乎并不比站着回话舒服太多。

    朱由检慰问了一下王永光入京路途的辛劳,以及身体情况,言语之间尽显关怀。

    然而,王永光知道,这些不过是开场白,真正的刀锋,很快就会亮出来。

    果然,朱由检终于切入正题,直接问道:“王卿,你觉得这个天下,如今是否需要革弊?”

    王永光心中暗道一声“来了”。

    他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回道:“回陛下,我朝立国至今,师旅之兴,何时蔑有,然未有用兵之久,靡饷之多,而成功之难如东事者。”

    他顿了顿,语气沉重:“天下之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若论革弊,实乃刻不容缓。”

    朱由检点了点头,脸上看不出喜怒。

    他继续问道:“天下诸弊众多,纷繁复杂,又当从何处而起呢?王卿可有教我。”

    王永光知道,这分明就是这几日坊间热议的那个问题了——大明如今的问题在哪里。

    好在这个问题,他也有所腹稿。

    说不出来既不会太深,也不会太浅。

    王永光回道:“臣以为,天下之坏,首坏在人事上。”

    “人事则一是吏部天官选人,二是都察院风宪管人。抓此两处,选贤任能,则天下之弊自解。”

    朱由检等了片刻,王永光却没有继续开口。

    朱由检忍不住眉毛一扬。

    什么?

    这就完了吗?

    这话道理无懈可击,但不符合王永光的水平。

    朱由检一时琢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