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1章 我们之中有坏人!  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41章 我们之中有坏人! (第2/3页)

道了些不一样的道理。”

    他像是真的在请教,目光在群臣中扫过,最后定格在首辅黄立极的身上。

    “元辅,你来说说吧。大明如今,当真要以财税为先、军政其次、吏治为末吗?”

    一瞬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黄立极身上。

    黄立极只觉得头皮一阵发麻,后背的冷汗瞬间就冒了出来。

    老夫投的是一颗吏治,一颗财税,一颗军政啊!

    这口黑锅,怎么就第一个砸到我头上了!

    纵横官场数十年,他从未遇到过如此棘手的场景。

    整个大殿的气氛,就像是悬在万丈悬崖边的巨石,摇摇欲坠。

    少年天子,意气风发,却在登基之初就遭遇这等近乎“背叛”的场景,谁能预料他会掀起何等滔天巨浪?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句话放在这个场景之中,实在太准确了。

    黄立极一时间心乱如麻,却想不到任何可以“允执厥中”的万全之策。

    他深吸一口气,只能硬着头皮站起来,至少先把皇帝眼下之问给答了。

    “回禀陛下,老臣以为,新政之要,首在吏治。官吏不清,则政令不出中枢,国策难行于州县。此乃万世不易之理。”

    说完,他内心攥紧,等待着那个必然会接踵而至的、最致命的问题。

    ——那为什么,大家都以为吏治最次呢?

    “元辅也这样以为,朕倒是松了口气。”

    “朕还以为是自己愚笨无知,从史书里读错了道理,犯了大错呢。”

    黄立极艰难地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正想随便接上几句。

    朱由检却直接摆了摆手:“元辅请坐。”

    他又将目光转向次辅施凤来:“施卿,你以为呢?”

    “臣,附议元辅,新政当以吏治为先。”

    “李卿?”

    “臣亦以为,吏治为本。”

    “英国公?”

    “老臣……附议。”

    朱由检一路点了下去,勋贵、六部九卿、侍郎、给事中、起复官员、翰林……被点到的人无一例外,全都高声附和,言必称“吏治为先”。

    少数人还想引经据典,做一篇锦绣文章,却都被朱由检不耐烦地挥手打断。

    殿中的气氛,在这一次次重复的回答中,变得越来越凝固,越来越诡异。

    终于,朱由检停下了点名,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耐。

    “这样一个个点名,太麻烦了。”

    他环视一周,缓缓说道:“这样吧,认为新政当以吏治为先的,举右手。”

    话音刚落。

    哪怕举手表决这个行为略微陌生,众多官员却也第一时间领会明白。

    “唰!”

    大殿之中,无数手臂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像一片被狂风吹过的芦苇荡,整齐划一,蔚为壮观。

    “啧……”

    朱由检一声轻啧,清晰地传遍了宫殿。

    他摆摆手:“放下吧。”

    待众人放下手,他才又缓缓开口,语气却带上了一抹嘲讽。

    “这就奇怪了。”

    “你们可知,最初翰林院递上的公文,有关吏治的,可不是一半,而是接近八成。”

    “是朕觉得事项太过集中,这才刻意打回,让他们重写的。”

    “然而诸位……大明股肱之臣”

    他顿了一顿,嘴角那抹嘲讽的笑意愈发明显。

    “为何手中的红豆,却投出了吏治最末的结果呢?”

    “为何现场举手,又全都赞同吏治为先呢?”

    “哪位爱卿,能为朕解此疑问?”

    他的手指举起,在空中点过。

    他指向方向的大臣,无不头皮发麻,垂下眼帘,唯恐被点中回答这个诛心的问题。

    就在这紧张的气氛到达顶点之时,朱由检却又把手放下了。

    他脸上的嘲讽化为一丝了然的微笑。

    “行了,朕其实知道为什么。”

    “诸位爱卿,想必也知道为什么。”

    “所有人都知道吏治是第一位的。”

    “但要动吏治,就会有人被牵连,或者有门生故旧被牵连。

    “与此相比,动财税、动军政,总归好接受一些,对吗?”

    大殿之中,落针可闻。

    朱由检的声音再次响起,轻飘飘的,却让所有人浑身一颤。

    “我们之中,有坏人啊。”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

    所有人脸上都露出愤慨之色,纷纷四下张望,用审视、怀疑的目光打量着身边的同僚,仿佛要将那个“坏人”揪出来。

    “陛下!”

    几乎是同一时间,张惟贤和李国普站了起来,脸上满是忧色。

    朱由检却哈哈一笑:“两位爱卿请坐,不必担心。”

    两人对视一眼,还是不愿坐下。李国普拱手道:“陛下,人心难测,然……”

    “不用说了。”朱由检摆手打断他,“朕知道你们要说什么。担心朕对人心失望?”

    “朕,又何尝失望!”

    他的声音陡然略微拔高:

    “殿中一百八十二人,有足足一百零二颗红豆投向了吏治!“

    “乐观一点看,有五成之人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