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八章 现代派文学基因(6/10求首订)  我的时代197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八十八章 现代派文学基因(6/10求首订) (第3/3页)

近的新作《试衣镜》可是很火啊!”

    “可不,骂的人多,夸得人也不少,连吴正平那老家伙都下场了,真不要脸。”

    不用想,这肯定是师姐朱邦薇说的。

    这话说完,每个人脸上都若有所思。

    章培横笑道:“我给师弟师妹留个作业吧,开学之前交一篇《试衣镜》的文学评论,各自找报纸发表,实在发不出的,刊在复旦的内刊!”

    嚯,这是实实在在的袒护了。

    欺负宗门圣子是吧,知道我们传统艺能是什么么!

    打了小的,来一群老的。

    朱老为啥不说话?

    老人家还因为没喝上第二杯黄酒生闷气呢!

    外界对《试衣镜》的评价和讨论,不会随着这一顿饭而消失,反而因为更多作家、学者的下场,让这一次文学讨论愈演愈烈。

    为什么《试衣镜》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一方面是1979年的中国文坛,虽已启动思想解放,但文学评价体系仍深深植根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土壤。这一范式以“反映论”为核心,强调文学需“客观再现集体生活”“服务于社会功利”,要求叙事清晰、主题明确、人物符合“阶级属性”,排斥主观化、象征化、心理化的表达。

    另一方面是1930年代鲁迅、戴望舒等对西方现代派的借鉴,如象征主义诗歌、心理现实主义。《试衣镜》的出现正好像是这一复苏的“试水者”。

    因此这一争议其本质是《试衣镜》悄然植入的现代派文学基因,触碰了这一体系的“合法性”边界。

    同时《试衣镜》也向文坛抛下一个摆在所有作者和文学研究者前面一个问题:文学是否可以不服务于“意义传递”,而专注于“表达本身”?

    这一问题,正是先锋文学的核心命题。

    从文学发展脉络看,现代派文学与先锋文学的共同精神内核是“文学主体性”的觉醒:前者强调“人的主体性”,后者强调“文学的主体性”。

    这也是许成军故意而为之,这篇作品带着“现代派文学”和“先锋派文学”的影子,虽然微弱,但足以给未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微小的贡献。

    当然,现代和先锋全然不等于西化。

    8月,安徽省作协副主席陈邓科在《文艺报》上发表了对《试衣镜》的评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