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9月的安徽的文坛属于许成军(6.1k,求月票!) (第3/3页)
的订报款换的,说咱帮他们带火了‘知青题材’,得给咱发‘销售奖’!”
张启明捏着奶糖没拆,突然拍大腿:“前儿个文联老郑来借杂志,说他们食堂大师傅都在讨论‘许老栓该熔钥匙还是留铜锁’,连打饭都忘给人盛菜了!”
他话刚落。
就见传达室老张头扛着半麻袋杂志闯进来,裤脚沾着的泥点溅到周明的搪瓷缸里。
“周主编!合肥晚报社来借十本样刊,说他们记者想照着《谷仓》写篇‘粮票里的改革’,还问许成军能不能给他们当顾问!”
周明,笑得眼角皱纹挤成一团:“顾问?先让他们把订报款结了!”
林秀雅笑着说:“成军同志马上要去上海读研了,还有时间给他们当顾问?”
“可不是嘛,这小子真是厉害,不声不响就考上了复旦。”
老张突然想起来啥,抓起电话摇起来。
“喂,印刷厂吗?再加印三千本!对,把‘读者回音栏’留大点,省得读者来信堆得没地方放。”
“还有,让他们多送两箱墨水,李建国这算盘再打下去,油墨都要漫到天花板了!”
林秀雅:“还有个好消息!省供销社说要给咱编辑部送十斤新麦,说《谷仓》让他们的粮食销量涨了两成,得让咱尝尝‘改革的甜’!”
满屋子的人顿时笑开了。
周明望着桌上堆得像小山的订单,突然感慨:“早知道许成军这篇能火,当初就该在杂志里夹张‘谷仓参观券’,说不定以后这许家屯的谷仓得成名人故居了!”
“得了吧!”
张启明满头大汗,“再火下去,咱都得去印刷厂当义工了。”
“李建国这算盘,都快被他算出火星子了!”
李建国抬头一本正经地说:“要不咱跟许成军商量商量,让他再写篇《谷仓 2》?就写许老栓种玉米,保准能让供销社的化肥也卖断货!”
窗外路过的邮递员都忍不住探头:“同志,你们这是中大奖了?”
“比中大奖还好呢~”
——
1979年9月的安徽文坛显然属于许成军。
继《谷仓》以及苏中等人对《谷仓》的发表刊发后。
在青创会,与许成军结缘的菡子、严震、陈邓科等人先后在安徽省内甚至全国的文学杂志发表了评论。
形成了安徽文学界罕见的意见统一。
这也引起了全国讨论《谷仓》的热潮。
菡子在《收获》发表的对当今文学界发展的评论文章中特意提到了许成军的《谷仓》。
引起了全国读者对于《谷仓》的好奇。
“《谷仓》以质朴文字勾勒出农村改革初期的微妙景象,许老栓这一人物鲜活如邻,谷仓的细节描绘似将往昔岁月拉至眼前,只是在情感的深度挖掘上若能更进一层,会更具冲击力。”
严震在9月的《诗刊》发表《对当前诗歌发展潮流的一些意见》中也花了较大的篇幅介绍学成军的诗歌创作。
对许成军的创作能力和抒情风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向全国读者推介了《谷仓》。
“许成军笔下的《谷仓》巧妙借谷仓这一独特视角,展现时代变革的风起云涌,叙事节奏把控得当,情节引人入胜。不过,在环境描写的丰富度上稍显欠缺,未能全方位营造出当时农村复杂多元的氛围。”
而最让文学界以及读者们诧异的是。
向许成军唱赞歌的竟然还有陈邓科?
上会《试衣镜》发表不是你丫的骂的最狠?
南大教授吴正平刚写了一篇《土坯堆里的矫饰——的刻意与浅薄》发表。
简要大意是:许成军的《谷仓》能在 1979年的文坛讨巧,大抵是沾了改革题材的光。把一座土坯谷仓吹成时代容器,把农民的私账夸成改革先声,通篇满是刻意堆砌的土味细节,却连最基本的叙事逻辑都没理顺。
上次喷《试衣镜》虽然没有彻底把许成军这个文学界新人打死,还让他大火了一把。
但是,他也火了啊~
跟在陈邓科后面,捡起了个“敢在文学界逆流而上的真文学评论家”的名号。
这让他发现了“商机”!
说别的都是假的,但是喷他许成军是真有好处啊!
作为“最关注”许成军的文学界人士,一看到《谷仓》发表,他心一横,干他丫的!
结果他前脚刚发完,后脚你陈邓科这个浓眉大眼的就叛变革命??
陈邓科在《文汇报》专题发表了《谷仓》的评论文章。
大意:“《谷仓》精准抓住了时代转型的关键节点,人物关系刻画细腻,凸显出人性在变革中的挣扎与觉醒。美中不足的是,部分次要人物形象稍显单薄,对故事整体的支撑力度不够。”
陈邓科也是个场面人,不能前脚刚批完你《试衣镜》,后续我夸爆你《谷仓》吧?
太刻意了!
所以,稍微加点美中不足嘛!
总体是白璧微瑕~
但是最让吴正平生气的是这丫的最后还写了个什么玩意致语?
“致新晋会员许成军:守好谷仓的‘实’,更要闯破谷仓的‘界’”
所以,你们其实是一家的?
许成军是你作协底下的兵?
前面你给我演戏??
这一切成为《谷仓》在全国热卖的基础。
有时候,世界是个圈,文学界也是。
此时,安徽省内某位领导在写《关于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实行“包干到户”情况的报告》时,秘书在其耳边耳语几句。
经过一番座谈讨论,9月号的《安徽文学》随报告一同寄往首都。
——
转天,下了火车的许成军无精打采。
紧拉着一脸好奇的许晓梅奔着复旦就走。
这年头,火车站也不算是啥安全的地方。
“哥,这就是魔都啊!”
“这火车站比合肥站还大呢!”
“哥,这好多人啊!”
“哥,这商店里,卖的东西咱家那都没有~”
上辈子,没有妹妹的许成军,现在只觉得自己需要个鸽子笼!
在去复旦的路上,许成军大致给许晓梅讲了复旦的情况。
想起了图书馆跟他唠嗑的奶奶,大致觉得许晓梅在图书馆的日子应该蛮好过得。
应该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