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希望决定给思源叔叔写一封信(6.6k,求月票)  我的时代197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三章 希望决定给思源叔叔写一封信(6.6k,求月票) (第3/3页)

“一个是李白,一个是杜甫嘛!”

    “我一会要跟家里的同学通信,他考上北大还说能见到北岛,但是我已经见到许成军了,还要到了签名!这次我赢了!”

    “谁能想到诗人许成军跟我一个学校!”

    孙教务在远处看得乐,冲许成军挤了挤眼。

    这阵仗,比他预想的还热闹,他也有点头疼,这么一热闹,一会又得加班了。

    办户籍的女生终于稳住手,把填好的户籍表递过来:“许学长,以后有讲座一定要通知我们!我肯定去听!”

    许成军哭笑不得:“我也是学生,办什么讲座啊!”

    他笑着接过表,给围着的几个同学签了名,还听见身后有人小声嘀咕:“早知道他是许成军,刚才就该早点过来搭话……”

    林薇拽了拽他的胳膊,压低声音:“行了行了,别在这当红人了,粮票转移还没办呢!”

    嘴上这么说,嘴角却翘得老高,显然对这种“被围观”的场面也有点得意。

    办完手续,许成军去和孙教务打了个招呼。

    “给你添麻烦了,孙哥。”

    孙教务忙笑着摆手:“这有啥麻烦的,我们这些老师也巴不得中文系出个大作家、大红人,北大有骆一禾、沈群这些新生,我们不用多,有你一个许成军就够扫清他们的影响了,大好事呀!我们只盼着这种麻烦能更多些。”

    这其实也是当时复旦想要招进来许成军的一个重要原因。

    1979年的复旦中文系叫的出名号的只有一个卢心华。

    即使作为复旦的学生,许成军也得说1979年的北大中文系才是新时期文学启蒙的策源地。

    在文学创作上,1979年,北大有骆一禾、沈群、陈建功等,之后更有海子、西川等“北大三诗人”等知名作家、诗人。

    这时候的北大中文系依托《未名湖》《启明星》等学生刊物,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场域。

    教师与学生通过诗歌朗诵会、文学座谈会等形式互动,如未名湖诗会的前身已初现雏形。

    反观复旦,中文系稍显势弱。

    1981年,才由经济系的学生许德旻创立复旦诗社,主编社刊《诗耕地》,并于同年6月出版创刊号。

    复旦在政经领域确实更出人才一些。

    吴申沅、张维位、金灿容、沈逸.

    以及未来在政界闪耀的复旦学子们。

    复旦中文系大一新生的宿舍都安排在了第六宿舍(淞庄)和第四宿舍(嘉陵村)。

    许成军被分配的宿舍在淞庄201。

    为什么不在第四宿舍?

    原因很简单。

    嘉陵村是中文系女生宿舍。

    “淞庄”是一栋浸着民国校园旧韵的两层砖木小楼,没有亮眼的装饰,却满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朴素与厚重。

    当许成军走到宿舍楼下,才真的感受到自己成为这个年代复旦的一员。

    毕竟他要住进去了。

    淞庄的墙面是深浅不均的红砖砌成,砖缝里还嵌着早年的白灰。

    屋顶是斜坡式的,铺着深灰色的陶土瓦,瓦檐微微下垂,边缘挂着几株从瓦缝里钻出来的狗尾草,风一吹就轻轻晃。

    小楼的窗户是老式的木框玻璃窗,窗框刷着米白色的漆,有些地方漆皮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的原木色。

    楼门在小楼的侧面,是两扇对开的木门,门板厚重,门楣上挂着一块木质牌匾,上面用楷书写着“淞庄”两个字。

    楼前有一片不大的空地,铺着碎石子小路,路两旁种着几棵老樟树,树干粗得要两人合抱,1979年的魔都,樟树的浓荫能把小半个楼门遮住,树下常摆着两个掉了漆的石墩。

    有不少中文系的学生正在聊天、背书。

    许成军循着木楼梯走上2楼。

    走廊是南北向的,地面铺着浅灰色的水泥地,有些地方因为常年踩踏,已经磨得发亮,甚至有细小的裂纹。

    走廊两侧是一间间宿舍,每间宿舍的门是薄木板做的,刷着和窗框一样的米白色漆,门把手上挂着学生自己编的布绳,方便开关。

    门楣上偶尔会贴着一张小纸条,写着“自习中,轻敲”之类的字,字迹大多是钢笔写的,带着青涩的笔锋。

    “这还真是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这么点法子。”

    前世他上大学时,在宿舍门口挂了淘宝定制的木牌子:“内有猛虎,敲门爆杀”。

    推开宿舍门,房间大概十五六平方米,摆着6对两两相对的上下铺铁架床。

    铁架床的栏杆是细细的圆铁管,刷着银灰色的漆,有些地方漆皮掉了,露出锈迹。

    细看还有布条缠在栏杆上,估计是之前的学生留下的,防止硌手。

    此时201宿舍,只有一张右手靠窗的床被占了,床铺已经整齐的铺好。

    人没在,许成军估摸着出去自习或者买东西了。

    他很快铺好了床褥,床单、褥子、被罩都是陆秀兰连日带夜准备的。

    处处都带着母亲的味道。

    宿舍中间摆着一张长条木桌。

    许成军当即坐下拿出稿纸,开始整理思绪。

    没办法。

    这篇关于时空羁绊的的灵感来的确实汹涌。

    “2024年,冰城。

    希望8岁,小学二年级。

    他姓辛,就叫辛希望。

    因为妈妈说她是爸爸妈妈的希望。

    但是,希望从来没有见过爸爸,妈妈说:‘爸爸是一名战士,正在保卫祖国,保卫小希望。如果希望想爸爸就抬头看看夜空,天上那颗最亮的星就是爸爸的眼睛。’

    希望从小有个小匣子,上面有个细长的孔,黑黝黝的。

    妈妈说这匣子是爸爸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如果你生日的时候向里面投信,那么一定可以得到回复,尤其是爸爸的。

    希望从4岁开始,每到生日的时候,就会拜托妈妈帮他写一封信。

    写给爸爸。

    匣子是真的,每次信投进去,第二天早上,都会出现一封爸爸的回信。

    爸爸总是在信里面说自己的一些日常,讲一些有趣的军队故事,每次在信的结尾都会告诉希望要听妈妈的话,长大要做个男子汉,他是爸爸的希望。

    妈妈每次读完信,总是泪流满面。

    希望不太懂,有事会跟着妈妈一起哭。

    有时也会说:妈妈,希望是个男子汉了!妈妈不要哭!希望会听妈妈的话。

    可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妈妈总会哭的更厉害。

    是希望说错话了么?

    这天希望问他的好朋友明天为什么妈妈会哭?

    明天说他是个傻子,妈妈是骗他的。

    哪有匣子会自动回信?那都是骗小孩子的。

    希望不信。

    下午,冰城第一希望小学组织看了一场电影,讲了一名叫黄思源的叔叔在对y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的故事。

    电影里,思源叔叔和爸爸一样勇敢。

    所以,希望决定给思源叔叔写一封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