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需要跨越这道从有到好的鸿沟 (第2/3页)
他也是诧异,这小子居然没急着拒绝?
在他印象里,许成军情商极高,但目的性极强。
这次这小子是什么目的?
祁连山放下茶缸,身体往前倾了倾:“你尽管说,只要是为了杂志好,校团委这边能协调的,绝不含糊。”
“那我就直说了。”
许成军坐直身子,语气里没了之前的随意,多了几分做事的笃定。
“第一,选题得有自主权。”
他点了点桌角的《诗刊》,“不管是写校园里的梧桐道,还是聊《收获》上的新作品,甚至偶尔谈两句对‘改革里的人心’的观察,只要不碰红线,编委得能自己定。不能今天校里说要登个会议通知,明天又要加篇表彰稿。那样的杂志,学生翻两页就扔了。”
祁连山眉头微挑,右手藤椅扶手上摩挲:“这点得有个度。校里不是不放心你们,主要是怕年轻学生把握不好分寸。我看这样,配个指导老师怎么样?就找中文系的老教授,比如……”
“指导老师可以有。”
许成军立刻接话,却没给祁连山把话说完的机会。
“但老师只做建议,不干涉最终决定。比如稿子写得‘偏个人’,老师可以说‘或许能更贴近校园些’,但不能说‘这稿子不能登’。您想,北大《未名湖》能火,不就是因为学生敢写真想法吗?复旦要办,就得有这气度。”
这话戳中了祁连山的心思。
这些年复旦在校园文化上总被北大压一头,校领导早就想找个机会扳回一局,许成军这话,正好说到了他心坎里。
他沉默几秒,突然拍了下大腿:“行!就按你说的来!指导老师我去协调,就找教现代文学的李老师,他懂学生,肯定不会瞎干涉。”
许成军抬头看了看祁连山,又看了看章培横,“祁老师,看我师兄咋样?”
章培横:“.”
祁连山:“.”
俩人互相看了一眼,祁连山忽然点点头:“章教授愿意的话,自然是没问题。”
章培横有度,这是祁连山知道的。
校领导也不会怕他乱来。
“我不愿意。”
章培横回答的斩钉截钉,义正言辞。
“但是我这有个人选——”
许成军和祁连山同时看向章培横。
“朱邦薇。”
祁连山脑海里闪过朱邦薇的信息,不由得点点头。
朱老的孙女,复旦的自己人。
跟许成军和朱老门下都有联系,是个很好的人选。
“我觉得可以,回头我跟领导提一下,问题不大。”
许成军心里松了口气,面上却没露出来,接着说第二件事:“第二,得有实打实地支持。”
“办杂志不是光靠笔杆子就行。得有个小场地吧?不用大,能放几张桌子堆稿子、放印刷品就行,淞庄或者三舍附近的闲置房间都行;还有印刷,校办不是有印刷厂吗?能不能协调点配额,初期不用多,一期印五百册,先在校园里传,后续要是反响好,再加印。”
这话刚落,章培横先开了口:“场地我来帮你问,中文系楼里有间储藏室,之前堆旧书的,清理清理就能用。印刷的事……”
他看向祁连山,眼里带着点“你表个态”的意思。
祁连山没犹豫:“印刷我去跟校办谈!今年学校给团委的印刷配额还剩不少,优先给你们用。不光是印杂志,你们要是想办个‘文学沙龙’,印点活动通知、作者小传,都能找我批。”
这是动真格的?
许成军笑了,语气也热络起来:“有您这话,我心里就有底了。还有个小请求——别给文学杂志派‘任务’。”
“比如校里搞个文艺汇演,别让杂志非得登篇‘观后感’;或者哪个系出了个‘学习标兵’,也别强塞稿子让我们宣传。这些事有校报呢,咱们杂志就纯搞文学,学生爱看,才能办长久。”
祁连山听完,突然哈哈大笑起来,指着许成军对章培横说:“你看看!我说什么来着?这小子比咱们这些老的还想得周全!校里本来还怕他年轻,扛不起这事,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
他站起身,伸手拍了拍许成军的肩膀,力道比之前重了些,满是认可:“这三条,我都答应你!校团委这边会出个书面的东西,把这些都写清楚,你拿着去招人、组编辑部,腰杆也硬气。”
“停,还有,祁老师。”
这下连章培横都看不下去了,你小子可够贪了啊?
“我希望复旦能全力支持校刊成立,帮忙协调巴老为以后得创刊号题词,鼓励学校的中文系老师教授在上面发表文章,同时,让贾值芳教授、吴中杰教授担任编委会顾问。同时要允许校刊扩张,做上海高校的校刊,而不是局限于一地。”
许成军顿了顿,
“最后校刊暂时以内部资料名义出版,仅印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编,通过校内邮局定向邮寄至全国 200余所高校,当然这是长期的景愿。”
地下刊物的形式最能发挥校内刊物的优势。
这也是北大的做法。
祁连山皱着眉头思考,他来章培横这里也代表了学校真的想做着这件事,而不是搞个摆设。
但是他没想到许成军把这个事考虑的这么细。
“问题应该不算太大,回头我继续和李校长商量。”
“巴老的话——”
祁连山笑了,“我估计要是听说社长是你的话,问题也不大。”
祁书记还是给面子。
有自主权、有支持力度。
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能承担办这样的报纸的延伸的好处。
何乐而不为?
许成军也跟着站起来,再次与伸手的祁连山握手:“祁书记。您放心,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