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在暴雨里站稳脚跟,在枯木时相信逢春 (第2/3页)
什么?以后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比什么都强。”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水果糖,分给每个人,“这是我从部队带的,甜的,吃了就别哭了。”
“我就说许成军这小子行,会说!”
“哦对了,刘教官,军训到此为止挺好的,再训就不礼貌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复旦淞庄201宿舍的煤油灯,把许成军的影子拉得老长。
窗台上的搪瓷杯还剩半杯凉白开,稿纸上《希望的信匣子》的修改痕迹密密麻麻,铅笔尖在“李长存冻裂的手指”那句旁顿了顿。
他总觉得还少点能扎进人心的细节。
内容和故事逻辑有了,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故事的细节,将这个故事讲的更有深度。
门轴“吱呀”响了声,林一民端着刚打的热水进来,手里还捏着个牛皮纸信封:“成军,邮局刚送的,看邮戳是京城来的,没写寄件人名字。”
“谢啦!等我写完这篇,请大伙下馆子。”
“这算个啥事!”
“但是馆子得吃!”周海波挤眉弄眼。
“狗牙,少吃点吧,肚子都起来了!”
“这是福气~羡慕么瘦猴!”
这是胡芝,最近胡芝又多了个外号瘦猴。
周海波起的。
“被zbzy腐蚀的青年,就是如此嘴脸!”胡芝撇嘴。
“给爷滚蛋!”
一旁的程永欣插话:“成军,你不是想买自行车么?我昨儿去淮国旧(淮海路旧货商店)和虬江路旧货市场看着不少零件还行,咱可以淘零件自己组装一辆。”
全寝室就本地人林一民有一辆“永久”,天天“耀武扬威”,程永欣家里条件好些,但是也买不起国营的自行车。
所以,前一阵打上了“组装”的主意。
“那感情好,忙完这阵我去看看。”
在复旦,许成军深刻的感受到了出行的不便利,于是产生了想法——买车。
但是买车无门。
不是钱的问题,一辆永久150左右,他还买得起。
主要是,在1979年的魔都,购买自行车主要依赖计划经济下的国营渠道。
需凭自行车票购买。
但是问题在于,自行车作为“三大件”之一,魔都自行车年产量约161万辆(凤凰、永久占主导),但需求远超供给,导致长期短缺。
自行车票又是由单位或街道按计划分配,通常需排队等待数月甚至数年。
一个数百人的单位每年仅能分到 2-3张票,部分单位还得通过抽签或按工龄排序分配。
若想绕过排队,需通过“走后门”或交换其他票证获取,如缝纫机票、电视机票。
许成军没票。
所以对于许成军来说,或许旧货市场组装是最好的选择。
顶多挑点好一些的零件咯。
他笑着跟室友们寒暄几句,放下笔,拿起林一民的信,邮戳上“京城东四”四个字映入眼帘。
透着股熟悉的文学圈气息。
这年头“京城”东四等于文学圣地。
一是东四有许多历史名人故居,如东四八条的叶圣陶故居,东四头条1号曾是钱钟书、杨绛的住所。
二是文学机构和刊物云集,《人民文学》和《文艺报》这些顶级文学杂志都在这。
许成军纳闷,啥时候他还和京城东四有联系了?
汪曾祺?
拆开时,一张泛黄的稿纸掉出来,钢笔字力透纸背,开头两个字让他眼皮一跳:“成军兄”。
是北岛。
他找我干啥?
“见字如面。前几日在《诗刊》翻到你那四首诗,《山坡上的狗尾巴草》里‘风经过时,它们就低下脑袋/不是屈服,是把阳光/别进毛茸茸的口袋’那句,我对着煤油灯看了半宿——不是写得有多巧,是你敢把情感写出来,不像现在文坛,要么喊着‘四个现代化’的口号,要么躲在故纸堆里装糊涂。后来寻来《收获》读《试衣镜》,才知你不止懂诗,更懂人心。春兰藏在床板下的碎花布,烧不掉的红头绳,这才是活人该有的念想,难得。”
许成军靠着椅背,就着煤油灯的光往下读,纸页边缘有点卷边。
北岛的字里没绕半分圈子,直接把话砸在纸上:“我们几个凑了个《今天》,没刊号,没经费,油印机是从废品站淘的旧家伙,纸是印刷厂裁剩下的边角料,连油墨都得省着用。可就是想给诗歌留块干净地儿,不跟他们玩虚的。舒亭、茫克、江禾都在,舒亭读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