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八章 给浪潮文学社的新诗和影响  我的时代197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十八章 给浪潮文学社的新诗和影响 (第2/3页)

蹲在地上整理报名表,他的军绿色挎包扔在一旁,里面露出半截《诗刊》。

    那是上个月刊登许成军四首诗的那期,封皮都路过的同学翻得卷了边。

    见林一民应付不过来,他赶紧站起身,把一摞刚印好的《北乡等你归》油印稿往桌上一放:“同学们别急!先领份诗稿看看!这是许成军同志前段时间创作的歌曲,现在全魔都的学生都在传,再过阵子全国都得知道!”

    胡芝也拿起来一摞油印稿,也高声喊起来:“同学们,许成军昨天连夜为浪潮文学社写了一首诗《浪潮》,感兴趣的同学快来看。”

    人群里顿时响起“嗡嗡”的议论声。

    许成军又有新诗?

    大家闹哄哄的要看个热闹。

    “别急,都有!”

    “千万不要挤,男生往后面排,让着点前面的女生!”

    中文系大二的李娟娟攥着诗稿,轻轻划过“浪潮”两个字,眼睛亮得像揣了星星。

    就见油印纸上写着:“

    《浪潮》

    作者:许成军

    你总在镜子前装成别人喜欢的样子

    炸裂的浪沫凝结成白隼

    打在脸上,疼得清醒

    你骑着理想的野马,破浪而去

    可惜这并非浪的真貌

    你把心里的光狠狠掐灭

    像港口的冷风,把我的船往死里吹

    我不敢去看那些

    被生活磨的伤疤和戴了太久的假脸

    求求你,把心掏出来吧

    别让黑暗把我们吞没

    让我凝望你的诸相

    海上的潮不停地上演

    腾跃、至巅、崩解、糅合、消弭

    冰冷地在日子里一段段发生

    于是没了当初滚烫的呼喊

    也再也听不到拼命的怒吼

    无声的潮升、无声的潮退

    直到一切结束,我站在海边

    才明白这才是浪潮的归处”

    有人轻轻地读了起来,有人听说立刻跑来抢着看诗句.

    诗歌诡异的契合着浪潮文学社的理念,沾着许成军的大名和浪潮文学社的创社。

    场面和诗歌一样在复旦大学激荡起层层浪花。

    “我刚听胡芝这小子聊这首诗!初听就觉得写得好,没想到是许成军写的!我要报名,我想跟着他学写诗!”

    “我也要报!”

    一个穿劳动布褂子的男生举着手臂喊,他是历史系大一新生吕树,怀里还抱着刚从图书馆借的《红楼梦》,“我前一阵写作业就引用了许成军的《向光而行》,老师还夸我有文采!现在能进他在的社团,说啥也不能错过!”

    招新现场的火爆远超预期。

    前期的物料宣传早已铺满校园。

    各栋宿舍楼下的公告栏都贴了招新海报,上面印着许成军的大名和作品名录。

    这是程永欣的馊主意。

    本来还想画许成军的大头像,但是许成军觉得胡芝画的像死刑犯自画像,急忙叫停。

    他文艺但不疯。

    当不了梵高。

    反对部分有效,自画像没被采纳。

    但是名字和作品名录都被继续采用。

    广播台从早间新闻开始,每隔一小时就播一次招新通知,最后还会念一段《浪潮》的诗句,“让我凝望你的诸相/海上的潮不停地上演/腾跃、至巅、崩解、糅合、消弭”的句子,让整个校园都浸在文学的“温柔”里。

    可能是温柔吧?

    林一民都想哭,他提出让许成军给浪潮文学社写首诗。

    谁知道他给出个这么个玩意!

    好不好?

    挺好!

    但你温柔点行不行!别那么暗黑系好不好!

    到了中期宣讲环节,林一民、周海波带着社团骨干分成三组,往各系教学楼跑。

    他们刚到中文系的阶梯教室,里面就坐满了人,连窗台和过道都挤着学生。

    林一民站在讲台上,身后的黑板写着“浪潮文学社——以笔为剑,以文为帆”,他刚拿出《浪潮》的诗稿,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

    林一民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点激动,这是他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次活动,至少到现在为止是,按照目前的声势,浪潮文学社将把他的名字和复旦绑在一起。

    “文学不是象牙塔里的摆设,是藏在生活里的光。哪怕是村口的老槐树、灶膛里的火苗,都能写成诗。我们社团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光聚起来,让更多人看到文学的力量!”

    台下的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历史系大三的张岚举着手提问:“林同学!社团会组织采风吗?我老家在苏北农村,想把村里的故事写下来,说不定能像许成军的《谷仓》一样,写出真实的农村生活!”

    “当然会!”

    周海波在一旁接话,他手里攥着厚厚的报名表,脸上带着笑,“我们已经计划好了,下个月就去松江农村采风,到时候许成军同志也会一起去,帮我们指导稿子!现在报名,就能赶上这次活动!”

    一旁的周永欣小声地问胡芝:“咱啥时候有采风活动了?”

    胡芝撇撇嘴:“一分钟之前。”

    “靠!”

    这话一出,教室里的气氛更热烈了。

    学生们纷纷涌到讲台前领报名表,钢笔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和着窗外的蝉鸣,成了最动听的声音。

    周海波忙着给大家发笔,额角的汗滴在报名表上,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