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给浪潮文学社的新诗和影响 (第3/3页)
却笑着说:“别急,大家都有份!咱们文学社就需要这样爱文学的同学!”
与此同时,大草坪旁的招新点也排起了长队。
几个社团骨干忙着核对报名表,其中一个穿碎花裙的女生拿着扩音喇叭喊:“同学们!报名表填好的先交过来!明天开始面试,地点在中文系103教室,许成军同志会担任面试官!”
“真的吗?”
一个扎羊角辫的女生惊喜地叫出声,她是外语系大一新生,怀里还抱着许成军的诗集,“我要好好准备!说不定能和许成军同志面对面讨论文学!”
人群里的议论声此起彼伏,有人在讨论许成军的诗句,有人在畅想社团活动,还有人在互相分享自己写的小诗。
一个穿军装样式外套的男生,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信纸,上面是他写的《校园秋景》,兴奋地跟身边的同学说:“我要是能进社团,一定要让成军同志帮我看看这首诗!说不定以后也能发表!”
林一民跑遍了三个系的教学楼,回到招新点时,太阳已经偏西。
他接过李继海递来的搪瓷缸,猛灌了几口凉白开,却发现喉咙还是干得发疼。
可当他看到桌上堆得像小山的报名表,嘴角又忍不住往上翘。
短短一天,他们已经收了三百多份报名表,比去年全校所有社团招新的总和还多。
“一民,你快看!”
周海波指着不远处,几个学生正围着一张《北乡等你归》的歌词讨论,其中一个女生轻声念着其中的句子,眼里满是向往,“现在不光复旦,隔壁同济、交大的学生都在传这首歌,听说还有外地学校的学生托复旦的同学帮忙要歌词呢!”
林一民点点头,擦了擦额角的汗,又拿起扩音喇叭:“同学们!今天招新快结束了,还没报名的抓紧时间!明天面试,咱们不见不散!”
夕阳把校园染成金色,招新点的横幅在风里轻轻晃,报名表上的字迹密密麻麻,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对文学的热爱。
林一民、周海波和社团骨干们忙着收拾物料,虽然累得腰酸背痛,却浑身是劲。
他们相信,有这么多爱文学的同学加入,有许成军的支持,“浪潮文学社”一定会越来越好,而这份对文学的热情,也会像《北乡等你归》的歌词一样,在复旦校园里,在更多人的心里,一直传下去。
对他们来讲,这就是青春。
这就是许多年之后,他们在时代和岁月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
而,“浪潮”也成了1979年复旦最生动的一道印记。
2024年复旦大学校史馆记载“浪潮”系列时,有这样一句话:数十年后回望,许成军等人的创社理念早已超越社团本身:它让校园文学摆脱了象牙塔的桎梏,证明青年创作可成为时代的“文学棱镜”,既照见个体的微光,也折射社会的浪潮。而浪潮文学社,便是这一理念最忠实的实践者,亦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精神图谱的重要注脚。
——
等许成军回来后。
201依然在热火朝天的在讨论招新事宜。
“今天,好多大四的都来咨询能不能加入文学社!”
“成军说了不行,不稳定嘛。”
“今天一共收了多少分报名表?”
“到最后将近400份了!”
“我去,那我们不是很成功了!”
“包的啊!”许成军的口头禅已经被201宿舍的室友们学的非常彻底。
等许成军进门第一时间,没有问林一民等人招新情况,而是直接叫上众人跑到食堂,打了好几份肉菜,吃了个肚圆,吃饭的时候,几人也将招新情况和许成军大致说了一下,一听400多份的报名表,许成军也是惊讶的不行。
这还挺成功?
至少比他预料的强了很多。
回到寝室,几人开始翻起了报名表,进行了第一轮的初筛,不少人还夹附了自己的作品,或是诗歌、散文、等。
一轮看下来还发现了不少眼熟的名字。
林薇、陈阳、徐璐、陈商君
师兄是硬凑啊!
他一直惦记着的经济学许得民也在其中,除此之外,还看到了79经济系的吴伸元和77级的张伟为。
这都是未来的名人,酌情可以考虑纳入其中。
还有不少名字也眼熟,但是对不上号,也就此作罢。
从400多份报名表中初筛出一大半,这年代能考上复旦且还对文学感兴趣的,确实还都有点东西。
趁着这功夫,许成军也和201讨论了一下浪潮文学社创社的核心原则:“小而精”。
重创作与传播避免设置复杂层级,以创作产出为核心,机构分“决策层-执行层-顾问层”,全员参与创作,无纯粹行政岗。
决策层5人。
许成军作为第一任社长,副社长林一民可以考虑,但是也不是第一年,大一新生还是底子薄一些。
负责定文学社宗旨、对接校团委/校外资源、牵头重大活动、文学创作统筹、多元视角整合。
执行层分4个部门,创作部、编辑部、联络部、组织部,全员兼职,每个部门8-10人。
顾问层,在许成军设想里可以分为校外顾问组和校内顾问组。
这就看许成军和学校各显神通了,校内不说,校外的,在李晓琳来的时候,许成军是和李晓琳提了一嘴,让这《收获》的未来掌门人来当一下顾问。
李晓琳有些意动,毕竟也就是挂名,适当提供资源,和许成军画的“饼”比起来还是小儿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