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暴富、名家序言与讲座(序言发单章) (第3/3页)
墨香混着旧纸的味道,成了例会的“前调”。
“今天先报选题。”
许成军把钢笔别回胸前的口袋,钢笔还是先生给的那支,笔帽上还沾着点没擦干净的墨渍。
他说话时,眼神扫过坐在前排的王楚楠、许得民和林一民,最后落在后排那群或青涩或带着好奇的社员脸上。
王楚楠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牛皮笔记本,上面用红笔写着“外联记录”四个字,翻开本子,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字迹:“上周跟校广播站谈妥了,每周三晚‘青春之声’栏目,给咱们三分钟读诗时间。还有,下周三下午,我联系了沪上作协的老师,来给咱们做场‘新时期文学的可能性’讲座,场地定在第三教学楼大阶梯教室。”
她说话干脆利落,带着上海姑娘特有的精明与干练,像颗精准的小钢珠,把事情一件件弹出来。
许得民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手里攥着几张稿纸,是社员刚交上来的短文:“这周收了二十三篇稿子,我和几个编辑组的同学筛了下,有五篇可以上咱们的‘内部交流稿’。还有,成军,咱们社刊的名字,你想好了没?”
“想好了,就还叫《浪潮》。”许成军点头,“浪是时代的浪,潮是咱们年轻人的潮,挺好。”
林一民在一旁补充:“组织部这周统计了下,现在正式社员有三十七个,还有二十多个意向社员在观望。我打算搞个‘迎新创作赛’,主题就叫‘我看见的 1979’,一等奖奖励一本《鲁迅全集》,怎么样?”
他说话时带着点大男孩的腼腆,却把活动想得很周全。
例会就在这样的你一言我一语中进行,没有严格的层级划分,更像是一群怀揣着文学梦的年轻人,围在一起织网。
网住那些散落在校园里的灵感,也网住这个时代的风声。
仙舟馆。
过去中文系的储藏室变成了许成军等人的活动基地,屋子五十多平,清理出了两个会议室和几间办公桌。
这是和章培横争取过来的,也借着师兄的光了。
条件虽然简陋,但是所有人却充满了热情。
“社长,今晚你做古文今用的讲座嘛?”
几个社员看见许成军进来,都是非常积极的打招呼。
许成军笑着点头。
这一个月来,许成军与这些社员们朝夕相处,将前世体制内的一些经验用到了创社千头万绪的工作中。
既取得了社员们的普遍支持,不单纯是从文学才能上的支持,而是社员们衷心的认可许成军的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这是属于一个体制内“中登”换发新生的独特魅力。
又获得了学校的全面认可。
这段时间,他把一些他理解的适合这个时代的,这个时代有的以及没有的创作思路不断整理,写在本子上,循序渐进的在讲座上进行讲解。
从这个时代的作者们最广泛认知的逐渐到许成军后世的一些观点。
文学界的素材很多,题材也很多,他一个人写不完。
“社长,上次讲的关于‘时间循环体’的创作思路非常受欢迎,什么时候再来一次续讲,大家都很期待你的新作!”
“有空一定!”
“别一定啊,大家都等着呢!”徐芊笑着跟许成军调侃到。
“行啊,下回安排你上去给大家好好讲讲。”
小小的储藏室,确实热火朝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浪潮”和许成军带来的与这个时代不一样的气息。
这一个月来,除了许成军亲自上台开讲座、做分享,王楚楠和作协争取。
这一个月,许成军也邀请了李晓琳、茹智娟以及来沪上出公差的公刘进行了专题讲座。
声势浩大,震动全校。
尤其茹智娟讲座当天,不少非文学社成员积极参与,导致中文写阶梯教室一时竟然难以容纳。
最终校方出面协调了报告厅,进行了公开讲座。
茹智娟在全校学生面进行了“现代文学思考与世界文学思潮”的讲座。
在讲座开始时,茹大姐笑着调侃:“复旦出了个许成军,我其实闻名已久,因为汪曾祺汪先生早早就与成军同志结缘,因为《试衣镜》认识到了他的文学天赋,我当时就想着,作为《沪上文学》的编辑,得向后起之秀邀稿啊!但你们猜怎么着?”
全场同学屏息凝神。
几个闻讯而来却晚到的同济学生没听到前半段,也急忙向周围打听事情起末。
许成军在台下无奈摇头。
她顿了顿,笑道:“我亲笔写了三封邀稿信,成军同志写了一封‘人在安徽,谢邀’,一封‘人在复旦,谢邀’,你们肯定想问,第三回的呢,第三回,我怕抓不着他,就亲自来复旦给他送邀稿信!”
“结果你们也看到了。”
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我被他拉来给你们做讲座。咱也不知道,后面的稿子能不能要到《沪上文学》?”
许成军也乐了,急忙双手合十。
这么一出之后,无论如何也得到《沪上文学》投篇稿子了。
茹大姐确实也是支持他,说了事情始末,就立刻放下手头事物,来到复旦给学生们做了这场讲座。
只是讲座结束时,看他一脸憨厚的模样,终究没忍住,来了一句:“前一阵,李晓琳来我们这可是又说收了你一篇稿子,还说有定鼎革新的潜力,这事我们可是羡慕的紧啊!”
说着,茹大姐与前来支持的中文系代主任章大主任亲切寒暄了几句,就骑着“永久”回家了。
台下的学生们流连忘返。
尤其是外校的学生连连感叹:要是能加入“浪潮”就好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