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暴富、名家序言与讲座(序言发单章) (第2/3页)
许成军接到了《清明》的邮件,才骤然从“忙忙碌碌”“时间如水”的沉凝状态中抽离。
邮件里面是稿费单、样刊以及一封问候信。
稿费单依然清晰简明,与以前不同的只有数字。
三十多万字,千字八块。
将近三千块的稿费,让许成军身价瞬间暴富!
他又满怀期待的打开《清明》创刊号样刊。
许成军第一个反应是——
他的《红绸》上了头条!
《清明》创刊号的头条!
只见,封面顶部用黑体字印刊名“清明”,下方标注“1979年创刊号”。
中间以魏碑体加粗印标题《撕不碎的红绸》。
右下角印一行小字:“献给为祖国安宁而战的勇士们”,字体为红色,与红绸意象呼应。
一时间,他竟然有了种“妈妈,我出息了的!”感觉。
当然,惊喜也远不止于如此。
样刊封面采用“手绘+写实”风格,突出了庄重而不失温度的基调,避免过度渲染战争残酷,侧重英雄精神与和平期许的双重表达。
样刊封面左侧绘有半身军人像。
黄思源原型形象,军帽檐压得略低,左肩沾着硝烟,右手攥着半截红绸,红绸一端飘向右侧,红绸上隐约可见“春燕”二字的绣痕。
右侧留白处,用白描手法绘出三样小物:搪瓷缸、未完成的木梳、浅紫色老山兰,三者以红绸串联,形成战争记忆与和平希望的视觉闭环。
杂志附录设置了“作者创作谈”与“读者来信预告”,符合1979年文学互动的出版传统。
作者创作谈是许成军提前写好的。
标题为《红绸为何“撕不碎”——我的创作思考》,内容围绕“为何选择‘红绸’作为核心意象”“如何平衡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温情”展开。
读者来信预告标题为《致读者:关于“英雄与人性”的讨论》,内容称“本刊将开设‘读《撕不碎的红绸》谈感受’专栏,欢迎前线战士、三线建设者、普通读者来信,分享你的故事与思考,优秀来稿将在下期刊载”。
下方附杂志社地址与邮编,鼓励读者参与互动。
其实,
在历史上,《清明》创刊号的头条文章是鲁燕周的《天云山传奇》。
《天云山传奇》是粉碎以后第一部对fy扩大化以后的整个历史过程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文艺作品,是当代文学新时期反思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该发表后引起轰动,并获得了当年中国作协颁发的中篇一等奖。
但是现在,许成军只能对鲁老师说一句对不起了!
他不知道的是,原定的头条本来依然是《天云山传奇》,是鲁燕周知道《红绸》登上《清明》后,亲自去了省作协说明情况。
他直言:《红稠》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上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其叙事手法的创新比内容还要可贵,我们缺的就是这样的叙事!此外,前线战争依然在进行,《红绸》作为战争题材更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陈主席欣然采纳。
采纳之余,他真的找到了矛老,请求矛老为《红绸》做序。
其实,多数情况下杂志不会请名家做序,主要受限于杂志的“时效性”与“篇幅限制”以及本身的“独立性”需求。
但是,也有小部分杂志例外。
比如“重磅长篇连载”的开篇和“专题策划”或“纪念特刊”中的核心作品。
《红绸》恰好都符合。
于是呈现在许成军面前的,让他热血喷张的——样刊封面标题下方用小号楷体标注的几个字“茅盾代序”。
序言可见:
观近世军旅文学,非谓往昔之作无足观——其间亦有描摹沙场壮烈、歌颂英雄气概之佳篇,然或不免囿于“英雄叙事”之窠臼:重硝烟弥漫之场景铺陈,而轻人性褶皱之深掘;耽于“保家卫国”之宏大宣讲,而疏历史肌理之细察。今读《撕不碎的红绸》,竟觉耳目一新——作者以“红绸”为脉,以“时空迭印”之法为针,将 1966年三线建设至今的边境烽烟、工地夯声、市井烟火缝缀成篇,既见山河激荡之壮阔,更见人心幽微之温热,堪称近年军旅文学中“以小见大、以情载道”的突破之作。
值此作付梓之际,欣然为序。愿读者读此作时,既能见硝烟中的壮烈,亦能见红绸下的温情;既能感佩英雄的牺牲,更能生“建设祖国、守护和平”之壮志——此乃作者之愿,亦吾之期许也。
矛盾
1979年秋于BJ’
《清明》将于十月初三在全国首发。
——
这一个月,浪潮文学社也逐渐步入正轨。
许成军任社长,暂时没有副社长,创作部许成军亲自兼任,编辑部暂时由许得民担任部长,联络部交给了新闻系大三的王楚楠,她是上海本地人,本身也是校学生会的副主席,在后世也是创下了诺大名声的女强人。
组织部暂时交给了林一民,其实许成军本来想着让他当副社长,但是他自己就拒绝了,理由是,资历浅薄,不足以直接担当大任。
其实就是大一给一群大二大三的当社长确实说不过去。
十月的复旦,梧桐叶开始泛黄。
每周五晚七点,中文系阶梯教室总会准时亮起灯,那是浪潮文学社固定的例会时间。
许成军总提前十分钟到,把从图书馆借来的《人民文学》《收获》摊在讲台上,偶尔还会放上自己誊抄的、从《安徽文学》编辑部辗转要来的菡子散文手稿复印件等。
这些“宝贝”是他从安徽青创会带回来的,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