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请回答1979》 (第1/3页)
如果说你问国足平衡的国运在哪?
许成军想来大概是GF了。
许成军目光沉凝,扫过NJ军区的信。
“《红绸》中,黄思源以木梳寄情、春燕用红绸明志的细节,将战火中的个体尊严与家国情怀熔于一炉,许多经历过战争的老战士读罢动容,称其“写出了我们当年藏在枪套里的牵挂”;年轻指战员则从作品对“守土与护人”的诠释中,深化了对使命担当的理解。当前,全军正深入学习四中,亟需像《红绸》这样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作品,丰富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激发官兵戍边卫国的精神力量。
基于此,我们诚挚致信,恳请您于方便之时莅临南京军区所属部队采风。届时,我们将安排您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老战士座谈,走访边防哨所与基层连队,听官兵讲述新时代的军旅故事——相信这些源于军营的鲜活素材,能为您的创作注入新的灵感。同时,我军区《人民前线》报拟开设“战地文心”专栏,盼您能惠赐稿件,或授权转载《红绸》及创作谈,让更多官兵感受文学的力量。
随信附寄《人民前线》报近期合订本及军区文艺创作手册,供您参考。
如蒙应允,烦请通过下述地址函复,我们将妥善安排相关事宜。顺颂文祺!
XX文化部
1979年 10月7日”
这敏感性真不是盖的。
前世,《高山下的花环》发表后反应最快的也是军区文化部门。
在相关军区积极推动下。
《高山下的花环》后续被改编为电影(1984年)、话剧、评书等多种形式,因其“真实、深刻”的特质,成为军队思想教育、战斗精神培育、传统教育的固定教材。
许成军捏着南京军区的信函,看罢“老战士读罢动容”“枪套里的牵挂”这些字句。
写个回函吧。
无论如何,在这个国家人们对军人这个职业是非常尊敬的。
何况他大哥也是前线的一员。
他想起去年在凤阳许家屯,听插队时的老队长讲淮海战役的故事——老队长说“那会儿揣着家信打仗,信纸都被汗泡烂了”,这话后来成了《红绸》里黄思源藏木梳的灵感源头。
看着信里的文字,忽然觉得那些虚构的人物,好像真的和现实里的战士们有了牵连。
他抬手把信压在《清明》样刊上。
《红绸》能被军区注意到,不只是文字的运气,更是因为那些藏在故事里的“真”——黄思源的木梳、春燕的绣痕,从来都不是凭空捏造的浪漫,是无数战士藏在枪套里的牵挂。
符合这一期军队对文化艺术的需求。
个人情感和集体叙事的双向和谐。
他起身从资料室书架上翻出《人民前线》报合订本,随便翻开一页。
看到边防战士写的“哨所日记”,字里行间的坚守,和《红绸》里的底色莫名契合,嘴角不自觉地勾了勾。
没多犹豫,许成军从抽屉里抽出张信笺,钢笔尖蘸墨时顿了顿,先在稿纸角落写了行小字“10.7复NJ军区”,才正式动笔。
许成军致NJ军区文化部函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展信安!10月 7日来函收悉。读罢贵部对《红绸》的解读与邀约,既感荣幸,亦觉振奋。作品中黄思源、春燕的命运叙事,本是源于对革命先辈与普通战士的敬意,今能被贵部指战员认可,让“枪套里的牵挂”照进现实,实为创作之幸。
关于《人民前线》报拟转载《红绸》及创作谈一事,我完全同意。唯需说明:《红绸》首发于《清明》杂志创刊号,版权事宜需由贵部与《清明》编辑部(合肥安庆路161号)对接,我已同步致信该刊主编陈邓科,嘱其配合协调,确保转载顺利。
至于到访贵部采风与座谈,我亦欣然应允。现复旦课程已近中期,若贵部方便,可将时间定在11月中旬,届时我可暂离校园,赴南京与老战士交流,走访哨所。
此前写《红绸》时,多依赖二手素材,此次能亲听官兵讲述新时代军旅故事,对后续创作必有裨益。随信附寄《红绸》创作谈手稿复印件一份,供贵部参考。具体行程若有调整,可按来函地址函复,我将随时配合。
顺颂军安!
许成军1979年10月7日
通信地址: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淞庄 201宿舍
写完最后一笔,许成军把信笺折好,塞进信封时。
信里军区说“《红绸》可作思想教育载体”,心里多少有点骄傲。
他的文字在这个时代里生根发芽,逐渐蓬勃发展。
让文字为守土的人添点力量,心之所愿。
——
十月中旬。
复旦校园举校欢庆,到处是唱起了国歌的学生。
“起来,不愿做.”
这一天,国际奥委会在日本名古屋会议上,以压倒性的票数通过决议,承认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开启了奥林匹克的新征程。
正式承认共和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奥委会,使用国旗、国歌。
这一决议结束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长达 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