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二章 《八音盒》  我的时代197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三十二章 《八音盒》 (第1/3页)

    一大早,陈邓科就拨通了许成军的电话。

    信号是从楼下那间老旧的公用电话亭传过来的。

    如今这点通话费,对许成军来说早已不成问题。

    电话里,陈邓科先带来了好消息。

    《红绸》在《清明》创刊号上反响热烈,首印50万册已全部售罄,且销量仍有上涨势头。

    这一成绩甚至打破了《收获》复刊第一期的首印纪录!

    紧接着,他又问及许成军是否有新的创作想法,顺带说明了《清明》第二期连载《红绸》的相关安排。

    要知道,《红绸》全篇30万字,《清明》创刊号根本无法一次性刊载完毕。

    当时杂志一期的容量大概在20-25万字,即便如此,也不可能只连载《红绸》。

    若真那样,其他作者的作品便没了版面,杂志俨然成了许成军的“一言堂”。

    这显然不现实。

    许成军还没那么大脸。

    饶是如此,《红绸》能获得两期连载完的机会,也是许成军顶替了陈邓科与肖码合作的《破壁记》。

    通话末尾,两人少不了一番寒暄。

    许成军凭借多年在“体制内”摸爬滚打练就的娴熟分寸,与陈邓科打起官腔来,竟是不分伯仲。

    电话那头的陈邓科也是一阵咂舌。

    神他么的20!

    中午午休时,许成军就被收发室王师傅的敲门声惊醒。

    老人生怕打扰其他学生,压低了嗓门却难掩激动:“许同志!快!军区的加急电话,说是有重要通知!”

    许成军揉着眼睛跑到传达室,拎起布满锈迹的听筒,里面传来熟悉的电流声,紧接着是NJ军区文化部干事沉稳的声音:“是许成军同志吗?经总政文化部研究决定,《红绸》将作为全军思政教育推荐读物,下发至各基层连队组织阅读。

    后续《人民前线》报会连载全文,还会配套开展‘读《红绸》谈使命’的征文活动,想请您抽空撰写一篇创作谈,方便战士们更好理解作品内涵。”

    “全军组织阅读?”

    “没错!“

    “之前不是已经说是组织阅读一次了么?”

    “哦,那一次只是我们军区,现在影响持续扩大,惊动了军W。”

    挂了电话,他刚想回宿舍整理思绪,裤兜里的钢笔还没揣稳,传达室的电话又响了。

    这次是陈登科。

    还是陈邓科。

    老陈这次多少有点不淡定。

    嗓门比平时高了点,隔着听筒都能感受到他的兴奋:“成军!好消息!总政文化部刚给我们发了函,要加印五万册《清明》创刊号,专供部队!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你的《红绸》要走进全军每一个哨所、每一座军营了!”

    “我有钱么?”

    “呃,文化人提什么钱不钱的!”

    “这是荣誉!”

    “对,这就是荣誉!”

    许成军笑着应下,刚挂了电话,就见苏曼舒抱着一摞课堂笔记跑过来,米白色的围巾上沾着点桂花香:“成军!你快看!

    我爸刚才从系里回来,说NJ军区给复旦发了感谢信,特意提到《红绸》是‘新时代军旅文学的鲜活教材’,还催你去部队采风呢!”

    她举起手里的信纸,上面“许成军同志创作的《红绸》,以细腻笔触刻画军人的家国情怀,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动范本”的字样,被苏教授用红笔圈得醒目。

    中午吃饭的时候。

    许晓梅拎着个帆布包冲过来,辫子上的蝴蝶结晃得人眼晕:“哥!哥!我刚在宿舍楼下听见广播,说你的《红绸》要全军阅读!

    我们宿舍其他室友都羡慕哭了,说‘你哥也太厉害了,写的连部队都要学’!”

    许晓梅说着掏出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大哥许建军从前线寄来的信:“对了!大哥也来信了!他说在连队阅览室看到了《清明》创刊号!”

    许成军接过信,大哥的字迹比以前潦草了些,却依旧有力:“成军,连队里现在天天组织读《红绸》,有个新兵读哭了,说以后也要像黄思源那样,守好祖国的边防线。你这写得好,比我们讲十遍大道理都管用。”

    《红绸》的叙事结构和故事的真情实感让其在这个时代无限的展现其魅力。

    尽情的期待《清明》第二期吧。

    第二期,连载结束,清明单行本也就不远了。

    晚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