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见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第2/3页)
?”
有不少学生点头。
许成军把教案往讲台上一放,拿起粉笔转身就写,黑板上“我也想见”四个大字刚落,全班就哄堂大笑。
“就当黄老师去京城图书馆查《全宋文》的孤本了,”
他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不过你们要是想逛古籍市场,下周我能陪你们去。
前提是这周的‘唐诗里的生活’作业,别再有人写‘李白喝的酒是高粱酒’这种糊涂话。”
“那李白喝的是啥酒啊?”
后排突然有人喊,是化学系的周明远,他怀里还抱着本《有机化学》,笔记本上记着“唐诗中的酒精度数推测”,上次差点把许成军问住。
你一个学化学的能研究点正经东西么?
“这个得问生物系的同学,”
许成军笑着指了指周明远,“不过我知道,他喝的肯定不是现在的散装白酒。
唐代的酒度数低,跟现在的米酒差不多,不然他喝三百杯,早该酒精中毒了。”
这话刚落,经济系的赵晓雅就推了推眼镜,从书包里掏出个小本子:“许老师,我算过一笔账,李白写‘千金散尽还复来’,按现在的物价,‘千金’就是一千块,能买五百斤猪肉,或者两千根油条。
他散得倒是痛快,可普通人家哪散得起?这是不是有点‘脱离群众’?”
“你这是钻钱眼里了!”
李晚秋立刻反驳,把《全唐诗》往桌上一拍,“唐诗讲的是气魄,不是猪肉!李白写这个,是想表达‘不被钱捆住’的劲,你倒好,天天算能买多少油条!”
“可气魄不能当饭吃啊!”
赵晓雅也不让步,“上次您说稿费千字八块,能买四十根油条,这才是实在的。要是学唐诗只能喊口号,那还不如去学会计。”
教室里顿时吵成一团,周明远还在旁边凑趣:“我觉得可以算酒精成本!假设李白喝的米酒度数5度,三百杯就是三十斤,按现在的米酒价格,得花二十块,够买十斤猪肉了!”
许成军没拦着,等他们吵得差不多了,才敲了敲黑板:“都没说错。赵晓雅算的是‘现实账’,李晚秋说的是‘精神账’,周明远算的是‘化学账’。
咱们读唐宋文学,不就是要从不同账里读出点东西吗?李白既敢散千金,也敢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才是厉害之处:他懂现实的斤两,却不被现实的斤两压垮。
就像现在咱们写东西,既要能算出‘千字八块’的稿费,也得敢写‘一点真心抵万章’的句子。”
这话让教室里静了静。
林一民:“许老师,你意思你现在千字八块了么?”
许成军看了眼这挑事的狗东西:“比你高八块四。”
“得了,下课!”
这不还有十分钟?
许成军:“黄老师偷懒,我就给你们放放假,也合理吧?”
周海波:“能多放两节么?”
许成军:“行呀,你学分没了,走吧~”
大家哈哈直笑。
李晚秋先反应过来,翻出自己的作业递过去:“许老师,我这次写的是《杜甫的‘三吏三别’与现在的农村》,您帮我看看,有没有把‘现实账’和‘精神账’都算明白?”
“我也有!”
赵晓雅也递过本子,“我写的是《白居易‘卖炭翁’里的物价分析》,算出来卖炭翁一天赚的钱,够买两根油条,比现在的临时工还少。”
许成军刚要接,周明远又举了手:“许老师,我能不能写篇《唐诗中的物理现象》?
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按自由落体公式,瀑布的速度能到七十米每秒,比咱们实验室的水流还快!”
“当然能!”
许成军笑着点头,“不过你得把公式藏在诗里,别写成实验报告——要是能让物理系的人看懂,中文系的人也喜欢,我就给《浪潮》留个版面。”
上课铃响了又落,下课铃来时,没人愿意走。
李晚秋缠着许成军问“杜甫的‘广厦千万间’能不能实现”,赵晓雅算“写一首好诗能抵多少斤猪肉”,周明远则在黑板上写“唐诗中的能量守恒”。
这年月的学生单纯的可怕,问的问题也是有点~
连路过的历史系教授周俞同都探头进来:“许老师,你们这课还收不收旁听生?我也想听听‘李白的酒精度’。”
一看这老先生过来,许成军嘴倒是不敢再贫。
“周先生说笑了,您来旁听,我也不敢在上面站着啊!”
小老头忙摆手:“上回听朱冬润说收了个新徒弟,没想到这徒弟现在就跑到了咱复旦的讲台上当老师了!”
许成军一听,不干了!
“周先生,我这是代课!这是黄霖黄教授的课啊!我也是学生!”
小老头不听那个,摆摆手就往前走,倒是留了句话:“下回到我那去做做,我在你老师旁边住。”
周俞同何人?
著名历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