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五章 见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的时代197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三十五章 见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第3/3页)

学家,对晚清经学的两大派都有很深了解,同时对“宋学”尤其是程朱理学有相当的研究。

    1928年发表《经今古文学》,引起学术界注意,在中国经学史留下众多精深之作。

    1959年,他在复旦开设了全国独一无二的“中国经学史”课程,还领衔主编了全国性教材《中国历史文选》。

    大师。

    许成军收拾教案时,赵晓雅突然说:“许老师,以前我觉得学唐诗没用,今天才知道,原来能从里面读出‘怎么活’。既不算计着过日子,也不瞎喊口号,这才是您说的‘真心’吧?”

    “算你聪明。”

    许成军拍了拍她的肩膀,“下次交作业,别只算油条了,也写写你眼里的‘明月’。”

    走出教室时,夕阳正落在梧桐叶上,李晚秋和赵晓雅还在争论“杜甫是不是会算账”,周明远则拿着笔记本追上来:“许老师,我要是把‘瀑布速度’写成诗,您真的给《浪潮》发吗?”

    “发,写的好了都发!我缺稿子的事咱复旦谁不知道?”

    下了课,又是点灯熬油半个小时,终于是把《八音盒》改完了。

    明天交给《沪上文学》也是完一大活。

    想起上午的时候藤井递给他翻译的小半《红绸》,拿出来翻了翻。

    他不懂日语。

    但也能从密密麻麻的手写字里,看得出来藤井算是用心的。

    回头拿给懂日语的老教授帮忙看看。

    不过他也在想是不是能通过藤井的渠道打开一些拓展世界文坛支线的机会。

    对,就是支线。

    这玩意跟升级打怪没啥区别,大陆文坛和中国文学依然是他的根。

    但是能有一些赚外汇的机会何乐而不为。

    但是这些都为时尚早,等《红绸》日语版取得一定影响力再去做这些事才是顺理成章。

    他脑子里可有不少适合这年代世界文坛的脑洞。

    直接发在中国文坛,可能有些水土不符。

    但是出口转内销,那就方便的很,就你国足能玩这一套是吧?

    第二天一早,许成军正蹲在宿舍楼下补自行车胎,却没想到昨儿刚见的藤井又来了。

    还带着金发的姑娘。

    仔细一看,突然想起来,这不是那个在留学生食堂被他高度赞扬“口音很美式”的爱丽丝么。。

    “许君,有没有兴趣去参加个文学沙龙?”藤井先开口,语气带着点试探。

    “文学沙龙?你们留学生组织的?”许成军停下手里的扳手,抬头问。

    藤井摇摇头,“不,是德国驻上海大使办的,因为君特格拉斯要来。”

    许成军闻言有些纳闷,“格拉斯?就是那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沙龙,我一个中国学生去干嘛?”

    他其实都有点纳闷,这年代还有诺贝尔奖得住来中国么?

    不过历史上还真有。

    1979年11月,德国著名作家、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应德国驻华大使魏克德之邀访问中国。

    他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做讲座,并朗读了自己的作品《比目鱼》,还与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有关专业师生进行了交流。

    旁边的爱丽丝往前凑了凑,脸上带着几分急切,说道:“您不知道,我一直在帮使馆筹备沙龙,每周都来对接两次,每次要忙一下午……”

    外国人也追星啊!

    何况是能接触到格拉斯这样的作家,不少留学生都羡慕她。

    这种机会,好比中国学生去接触巴老矛。

    谁受得了?

    “昨天我去使馆对接,大使说沙龙想请中外文化界的人,既要有老学者,也得有年轻作家。我跟藤井聊起您的《红绸》,大使说早就听说过您,还让我一定请您来。”

    爱丽丝说完,从怀里的牛皮纸袋里掏出一份邀请函,带着点骄傲说道:“你瞧,邀请函都给您准备好了,上面还有大使的签名。”

    听完爱丽丝的话,许成军心里有点犯嘀咕:这德国使馆怎么突然找自己?

    见许成军没立刻答应,藤井问道:“许君,你不想去吗?”

    这年头国外文学界的名人来中国,大家都想凑个热闹,所以藤井和爱丽丝都不理解他的犹豫。

    许成军对“名人沙龙”本没什么兴趣,不过既然爱丽丝都把邀请函带来了,还提了《红绸》,他不去的话,俩人怕是不好跟大使交代。

    “我要是不去,你们俩在使馆那边不好交差吧?”许成军调侃道。

    听着许成军的话,爱丽丝赶紧点头,“许先生,拜托您一定要去,格拉斯还想跟您聊《红绸》呢!”

    许成军点点头,“行吧。去沙龙可以,这回就当是你们俩欠我个人情。”

    “没问题!肯定算我们欠您的!”爱丽丝和藤井一起应道。

    去呗,见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这玩意上辈子只遥遥见过一次写《丰乳肥臀》的莫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