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慰问与再次唱响 (第1/3页)
许成军跟着众人往排练区走,脚下的土路还沾着清晨的潮气,踩上去软乎乎的。
远远就看见临时搭的木台,铺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台边挂着两盏马灯,灯绳上还系着战士们编的麦秆小蚂蚱。
一看就是特意准备的,透着股糙里藏细的心意。
“这台还是战士们昨天连夜搭的,说要让咱们演得舒坦。”
开车的战士跟在旁边,指着木台笑,“好些人昨天练完战术,还过来帮着锯木头,手都磨起泡了。”
许成军心里一暖,刚走到台边,就被刘晓庆拉着往台中央走:“来都来了,先试试音!虽说没话筒,也得让战士们听清楚咱们的声儿。”
她说着就清了清嗓子,对着台下空地唱了句《小花》的插曲,声音亮得像撒了把碎银,惹得旁边整理道具的战士们都停下手里的活,偷偷往这边看。
不看还好,一看吓一跳!
这不何翠姑么!
刘小庆知名度这时候不如陈冲,但是也相当高了。
凭借《小花》和《瞧这一家子》成为首个同时提名百花奖主、配角的年轻演员,八一厂重点力推的“新时代花旦”。
“何翠姑!”
“何翠姑!”
这一会竟然喊出了点口号。
一旁的许成军就显得没名气的多,谁认识你个写文章的臭老九啊!
刘小庆笑着摆了摆手,也是带着台下的战士们一起唱起了《绒花》。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开,沥沥鲜血染红它。
啊~啊~绒花绒花,啊~啦~
一路芬芳满山崖”
唱到动情处,许成军看着台下不少的战士红了眼眶。
这些战士,也有不少是刚从前线退回来的,79年自卫战NJ军区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军区。
也抽调了相当多的战士前往南面战场。
陈冲则蹲在台边,跟个战士学编麦秆蚂蚱,笨笨地绕着麦秆,时不时抬头问“是不是这样绕”,脸憋得通红。
一旁的战士也不恼,就那么笑着。
这辈子哪想过有机会和赵小花这么近距离的接触。
“慢慢来。”
陶雨玲走过去,从她手里接过麦秆,三两下就编出个蹦跶的蚂蚱:“你这小姑娘,演戏灵气,干这活倒手笨。
当年我在文工团,跟老乡学编草帽,比这难多了都学会了。”
“要么您是老艺术家呢!”
陈冲不阴不阳的回了句,许成军是看出来了,这妮子虽然18,那嘴上功夫是一点不弱于人。
唐国强没凑台中央的热闹,反倒跟几个战士凑在器械区,手把手教他们握枪的姿势:“电影里演的时候,为了好看会稍微抬点头,真到训练得沉肩,这样瞄准才稳。”
说着就扎了个马步,姿势标准得让战士们都忍不住鼓掌,他倒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跟你们比,我这就是花架子。”
“花架子可说不上,你们这些艺术家是拍戏给全国人民看的。”
“我们这是用来吃饭、保家卫国的。”
说的唐果强脸更红了。
小兄弟你也太直了些。
茹志鹃和黎汝清、吴强则坐在台边的石头上,围着个戴旧军帽的老兵聊天。
老兵手里攥着个搪瓷缸,缸沿磕了个小口,里面泡着晒干的野菊花茶:“我跟你们说,上次看《红绸》,看到黄思源藏木梳那段,我就想起我家那口子,当年我去前线,她也给我缝了个木梳,现在还在我枕头底下压着呢。这书真不错,就是部队里不少战士看不明白。”
“非要说,还是《小花》拍的好,啥时候把《红绸》也拍成电影给俺们看?”
茹智鹃笑着指着许成军:“这得看小许得了,他的书我们说了不算啊!”
“茹姐,你可别甩锅,这玩意你说了不算,我也不算啊!”
黎汝清:“不是,先不说这茬,小许同志你还会弹唱?”
许成军:不是,老哥,感情你还没从这茬里绕出来呢?
许成军刚要走过去,就被之前邻座的小战士拽了拽衣角,手里还攥着那本稿纸:“许老师,您……您还记得答应帮我念稿子的事不?”
他眼神里带着点怯,又藏着点期待,耳朵尖都红了。
“当然记得。”
许成军接过稿纸,对着围过来的几个战士笑,“咱们现在就念?让大伙给你提提意见。”
小战士赶紧点头,许成军清了清嗓子,念起那首“钢枪在肩,月亮在天”。
念到“想家的时候,就看云像妈织的棉”时,周围突然静了,有个战士悄悄抹了把眼睛。
他上周刚收到家里寄来的棉线,还没来得及给妈回信。
这小战士也就十八九的年纪。
诗歌很普通。
但是让人共鸣的不是修辞和辞藻。
而是内里蕴含的感情。
“写得好!”
唐国强最先鼓掌,走过来拍了拍小战士的肩,“比我演戏的台词还动人!以后多写,咱们排练的时候加进去,让全连都听听!”
小战士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点头。
许成军把稿纸还给他,又从兜里掏出支钢笔:“给你,下次写了新的,直接找我。”
唐果强夸完小战士又化身“夸夸党”:“许老师,你这念诗字正腔圆,当个播音员绰绰有余了啊!”
“你就替我吹吧,如果当不了,我就去八一电影厂找你领导给我解决工作。”
“嘿,就怕你不来!”
现在的唐果强也是春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