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章 《钟山》邀稿  我的时代197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四十章 《钟山》邀稿 (第2/3页)

两句。

    刘首长点头:“好啊,文艺界就需要这样接地气的人,能跟战士们坐在一条板凳上说话。”

    演出散场后,刘首长让张部长把许成军叫到了旁边的临时办公室。

    屋里就他们俩,刘首长给许成军倒了杯热水,开门见山:“《军中绿花》这歌,比我想的还能共情,战士们爱听,是因为它真。但眼下新兵刚入营,不少人还没适应军营生活,要是大范围唱,怕勾起太多思乡情绪,影响训练。”

    许成军点点头,心里早有准备:“首长考虑得周到,我明白。”

    刘首长看着他,眼里多了几分赞许:“你能理解就好。不过这歌不能白费,以后我盯着文工团,合适的时候帮你出唱片。

    还有你的《红绸》,我看了几章,写的都是战士们的心里话,后续的新作,我很期待,多写点这样的故事。”

    许成军接过水杯:“谢谢首长,我一定好好写,把战士们的故事都记下来,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付出。”

    走出杂物间时,操场里还有不少战士没走。

    不少小战士第一次看见电视里出来的人。

    也觉得新鲜。

    有的大方地找到刘小庆,期期艾艾地说:“能跟您握个手么?”

    刘小庆也不含糊,笑着跟战士们握手打招呼。

    一时间倒也是其乐融融。

    相比较,许成军这就冷落的多,不过他也不在意。

    唐果强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成军,今天看你跟首长说话,真稳。我刚才紧张得手都抖了,还得跟你学。”

    许成军笑了:“你扯闲嗑的本事用上,首长都能让你说晕了。”

    “那就不是一回事!”

    《军中绿花》和《北乡》一样。

    这首歌或许暂时不能大范围传唱,但它已经扎进了战士们心里,就像《红绸》里的故事一样,会陪着他们守着家国,等着归期。

    返城的路上,还是那绿皮火车。

    好在陈沖、陶雨玲、茹智鹃和他同行这一路还轻松点。

    到金陵站的时候,听到旁边的大爷拿着收音机。

    地方电台以“录音报道”形式呈现慰问活动:播放《军中绿花》的现场片段、演员与战士的对话录音。

    “今天下午,军区文艺慰问团走进二连操场,许成军一把吉他弹唱想家的歌,战士们听得热泪盈眶……”

    大家都很好奇,

    是什么样的歌用吉他弹出来能让战士们跟着热泪盈眶?

    “成军,你这歌唱的快比你搞创作强了啊!”

    “恰逢其会了。”

    “还是怪谦虚的~”

    绿皮火车驶出南京站时,夕阳正把天边染成橘红色。

    许成军靠窗坐着,手里摩挲着老兵给的弹壳摆件,窗外的稻田飞快向后退,偶尔能看见路边扛着锄头回家的农民。

    风雨农耕,造炬成阳。

    茹智鹃坐在他对面,正翻着许成军刚给她的《八音盒》手稿,时不时在空白处画个小圈,那是她改稿时的习惯。

    陈沖和陶雨铃坐在斜后方,正凑在一起看战士们送的照片。

    有集体合影,还有小战士偷偷塞给陈沖的、自己画的《小花》插画。

    陈沖指着画里歪歪扭扭的“赵小花”,笑着跟陶雨铃说:“你看这画,比电影里的我还精神呢!”

    陶雨铃点点头,眼里满是温和:“这些孩子心细,记着咱们的好呢。”

    许成军看的也诧异。

    女人真是稀奇,军营里还在掐架。

    这会就好了?

    娱乐圈的女人可能更稀奇。

    火车刚过镇江,茹智鹃忽然眼睛一亮,朝着过道另一边挥了挥手:“艾主席!这么巧,您也坐这趟车?”

    许成军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只见一个穿灰色中山装的中年人走过来,头发梳得整齐,手里拎着个黑色公文包,脸上带着温和的笑。

    正是苏省作协主席艾轩,“苏省60年文学第一人”。

    许成军这段时间在复旦恶补了不少当代作品,恰好在《人民文学》上见过他的照片,《钟山》杂志就是在他手里办得越来越有影响力的。

    “志鹃啊,可不是巧嘛!”

    艾轩在茹智鹃旁边的空位坐下,刚放下包就注意到了许成军,“这位是?”

    “这就是我跟您提过的许成军,《红绸》的作者,这次跟我们一起去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