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穿越之录音笔里的真相 (第3/3页)
“我不是来挖八卦的,是想让大家知道真实的公益行动,避免不实猜测”,最终争取到 10 分钟采访时间,我问 “您多久来一次?”“物资来源是个人还是团队?”,苏晓笑着说 “每月来两次,物资是我和粉丝一起捐的”,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上午 10 点,我把录音笔交给幼儿园门卫,附了张便签:“让念念(李默女儿)先听里面的故事,爸爸晚上陪她读”,然后往妻子的学校赶 —— 想送润唇膏,顺便看看女儿。远远看见女儿拿着录音笔,耳朵贴在上面笑,我心里一阵愧疚,在学校门口买了个三明治,花了 8 元,这是我今天的第一顿饭。
下午 2 点,我去影视基地拍路透,刚拍了几张,编辑发来消息:“公益稿里加苏晓去年的绯闻,流量能翻倍,不然这个月绩效扣 20%!” 我盯着消息,手指发抖 —— 加绯闻能多拿稿分,却违背 “客观求真” 的初心,最终回复 “我会把公益写清楚,绯闻和这次事件无关,不加”,编辑发来个 “呵” 的表情,没再说话。
晚上 7 点,我写完稿,赶紧往家赶;晚上 7 点半,到家时女儿还在等我,她举着绘本跑过来:“爸爸,你终于回来了!我们读故事吧”,我坐在沙发上,抱着她读《小美人鱼》,她把录音笔贴在我嘴边:“爸爸,你的声音比录音里好听”,我摸着她的头,忘了颈椎的疼和编辑的指责。
三、录音笔外的暖阳
再次醒来时,身上还带着金银花的清香。我摸向颈椎,没有反弓的刺痛,只有咖啡馆柜台边缘蹭的小划痕。手机在裤兜里震动,是娱乐媒体行业群的消息:“李默的《艺人苏晓:一场未作秀的公益》获‘年度客观报道奖’!奖金 8000 元;苏晓工作室发微博感谢他的真实报道,带动更多艺人参与公益;他女儿的‘亲子阅读’视频被幼儿园评为‘最佳家庭互动奖’;他妻子偷偷把亲子冲锋衣洗干净,叠在了他的背包里!”
我跑到颁奖典礼现场,看见李默穿着那件黑色冲锋衣,胸前别着获奖证书,女儿举着 “最佳报道” 奖牌:“爸爸,你真棒!”;他妻子拿着亲子冲锋衣走过来:“周末我们去露营,你之前答应念念的”;苏晓笑着递过来一张照片:“这是我给老人剪指甲的照片,你拍得很好,我打印出来了”;编辑也来了,手里拿着绩效单:“之前是我太急着要流量,你的坚持是对的,这个月绩效给你满分”。
李默接过冲锋衣,笑着说 “谢谢大家,我只是做了记者该做的 —— 把真相告诉读者,把时间留给家人”。他的指尖不再沾着墨水,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颈椎的疼也好了很多,他说 “现在编辑允许我合理安排时间,不用天天蹲守,还能陪念念读绘本”;女儿的简笔画被贴在他的采访本首页,他说 “以后每次采访前,我都会先看看念念的画,提醒自己‘真相和家人都重要’”。
“李记者,来杯金银花茶吗?” 他看见我,笑着挥挥手。风卷着咖啡馆的宣传单,哗啦啦地响,像在应和现场的笑声。我递过去一杯泡好的金银花茶,突然明白李默录音笔里的秘密 —— 那些熬到深夜的改稿、贴满颈椎贴的脖子、没拆封的亲子冲锋衣,不是 “狼狈的证明”,是他把对新闻的敬畏,融进了每一次采访里,把对家人的爱,藏在了每一次坚持中。就像那杯泡着金银花的保温杯,看似普通,却藏着他对客观的坚守;就像女儿的简笔画,看似微小,却给了他平衡职业与家庭的勇气。
明天我还要来咖啡馆上班,李默昨天说 “露营回来,要带念念来咖啡馆,让她看看爸爸平时写稿的地方,还要给我带她画的新画”。顺便问问他,露营时念念有没有在录音笔里录新故事,苏晓的公益有没有新进展,我也想听听,那个终于守住真相也守住家庭的记者,笑着说起这些时的声音到底有多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