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穿越之油锅里的甜 (第3/3页)
袖子擦了擦,笑着说 “乐乐画得真好,奶奶要贴在墙上”。后腰的疼好像也轻了点,大概是太阳晒得暖和了。
收摊时,乐乐拉着我的手,小手攥着我的食指,有点凉:“奶奶,我想爸爸了,爸爸什么时候回来?爸爸说要给我买玩具车”。我掏出手机,是个旧的智能机,屏幕裂了道纹,是儿子淘汰下来的。我给儿子打视频电话,响了半天却没人接 —— 他肯定在工地加班,中午也不休息,想多赚点钱。我抱着乐乐坐在摊旁的小凳子上,从小车斗里拿出那个印着 “劳动模范” 的搪瓷缸(老伴生前的,缸身印着红色的字,磕了个小口,却被我擦得锃亮),泡了杯浓茶(是最便宜的茉莉花茶,老伴以前爱喝),看着炉口的余烬,小声说 “你爸爸在外面挣钱,是为了让咱们过好日子,等他回来,奶奶给你炸你最爱吃的糖糕,放好多糖,外面裹满芝麻,脆生生的”。乐乐点点头,靠在我怀里,小脑袋放在我的肩膀上,小声说 “奶奶,我以后不咳嗽了,你就不用那么累了,我帮你捡炭”。我的肩膀能感觉到他呼吸的温度,暖暖的,心里像被蜂蜜水浸过,甜甜的。
三、油锅外的暖阳
再次醒来时,鼻尖还留着油条的油香和蜂蜜的甜味,指尖的滚烫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便利店货架上薯片的脆感 —— 我变回了自己,手里还拿着刚整理好的袋装盐,袋口的夹子没夹紧,撒了点盐在柜台上。
窗外传来巷子里的笑声,手机在裤兜里震动,是社区群的消息,一条接着一条,像小太阳一样暖:
“@所有人 好消息!乐乐的哮喘好多了!社区医院给安排了免费康复训练,每周二、四下午,医生上门来做!”
“桂英的儿子从工地回来了!找了份社区维修队的工作,不用再跑外地了,以后能天天陪乐乐了!”
“李叔、王婶、小张他们凑钱给桂英换了个新煤炉!电加热的,比旧的省炭还不呛烟,早上炸油条再也不怕熏着孩子了!”
“小张帮桂英弄了个线上预订,在社区群里就能订早餐,早上提前备好,不用等,桂英也能轻松点!”
我赶紧关了便利店的门,往菜市场入口跑,晨雾已经散了,太阳升得老高,照在老槐树上,洒下碎碎的光斑。远远就看见张桂英的早餐摊,围着好多邻居,热热闹闹的。
她正用新煤炉炸油条,银灰色的炉身亮闪闪的,没有一点呛人的烟;炉口的显示屏上显示着油温:180℃,刚好是炸油条的最佳温度。她穿着件新的碎花围裙,还是藏青色底布印着小菊花,却是王婶新织的,领口没了破洞,还缝了个小口袋,用来装手机;左手攥着新的长筷子,是小张送的,鸡翅木的,握着舒服;她的嘴角带着笑,眼里闪着光,比平时亮多了。
乐乐坐在旁边的小桌子旁,跟社区医生学画画,手里拿着新的彩笔(12 色的,是儿子买的),画纸上画着新煤炉,炉口冒着金色的烟;医生坐在他旁边,帮他扶着画纸,笑着说 “乐乐画得真好,比上次的太阳还圆”。
儿子穿着社区维修队的蓝色工作服,正在帮张桂英修铁皮小车 —— 他拿着扳手,拧紧车斗的螺丝,动作熟练;修好后,他把小车推到煤炉旁,笑着说 “妈,以后我帮你推小车,早上不用起那么早,多睡会儿”。张桂英拍了拍他的肩,没说话,却能看见她眼角的湿痕。
李叔提着菜篮子来买油条,手里拿着个新的搪瓷碗:“桂英,这碗给你,装粥用,保温好,别再用那个磕口的了”;他接过张桂英递来的油条,笑着说 “这新煤炉就是好,炸的油条比以前还香,不呛人,我今天多买两根,给张奶奶带回去”。
王婶送来了刚蒸的红糖馒头,用布包着,还冒着热气:“桂英,早上别光吃油条,给乐乐吃个馒头,养胃,里面放了红糖,孩子爱吃”;她摸了摸乐乐的头,笑着说 “乐乐又长高了,上次织的毛衣都有点短了,我再给你织件新的”。
小张拿着手机过来,笑着说 “阿姨,今天线上订了 20 根油条、10 碗甜粥,我帮您装好了,放在旁边的保温箱里,顾客等会儿来拿”;他还递给张桂英一张纸,上面写着预订名单:“我把大家的口味都记下来了,您照着做就行,不用再翻小本子了”。
社区医生递过来一张康复计划表,上面写着乐乐的训练内容:“乐乐这两周恢复得不错,再坚持训练两个月,以后哮喘就很少犯了,平时多让他晒晒太阳,别着凉”。张桂英接过计划表,用手轻轻摸了摸,眼眶有点红,手里的长筷子停了一下,笑着说 “谢谢大家,我只是炸了点油条,没想到大家这么帮我,现在儿子也回来了,乐乐也好好的,我心里踏实多了,比吃了蜂蜜还甜”。
儿子走过来,从车斗里拿出个小玩具车,递给乐乐:“儿子,你看,爸爸给你买的玩具车,跟你上次说的一样”。乐乐接过玩具车,高兴得跳起来,抱着儿子的腿喊 “爸爸”,声音响亮,没有一点以前的沙哑。
张桂英看着他们父子俩,笑着说 “以后咱们一家人在一起,好好过日子,把早餐摊弄得更好,给大家炸最好吃的油条”。邻居们都笑着点头,李叔说 “以后我们天天来买,让你生意越来越好”。
“桂英,来根油条尝尝!” 我喊她,她笑着从油锅里夹了根刚炸好的油条,递过来,还热乎着,金黄酥脆,冒着油香。我咬了一口,外脆里软,带着淡淡的盐味,比以前更香甜 —— 是新煤炉的缘故,还是心情的缘故?大概都有吧。
她看着我,笑着说 “李老板,以后你要是想吃油条,提前在群里说,我给你留着热的,再给你盛碗甜粥,放你爱吃的红豆”。
风卷着油条的香和社区的烟火气,吹在脸上暖暖的。我看着张桂英和儿子一起炸油条,乐乐在旁边画画,邻居们笑着聊天,老槐树上的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像在唱歌。突然明白她油锅里的秘密 —— 那些滚烫的油、金黄的油条、记满口味的小本子,不是 “辛苦的生计”,是她用双手撑起的家庭希望,是她对邻里的善意;那些腰伤的疼、对儿子的牵挂、对乐乐的担心,不是 “生活的苦”,是藏在烟火气里的坚韧,像炸油条的面团,经过揉、醒、炸,最后变成了甜。
第二天凌晨,我还没开店,就听见菜市场入口传来 “滋滋” 的油条声,张桂英的新煤炉冒着淡金色的光;乐乐的笑声、儿子的说话声、邻居的招呼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歌,飘在巷子里。
我想,以后的日子,张桂英的油锅里,炸的不只是油条,还有一家人的团圆,邻里的温情,和慢慢变好的甜日子 —— 就像她常说的:“油条要慢慢炸才香,日子要慢慢过才甜”。而这份甜,藏在每一根油条里,藏在每一次微笑里,藏在老社区的烟火气里,暖得让人心里发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