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江城穿越之针线里的时光  一城千面:我的无限穿越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江城穿越之针线里的时光 (第3/3页)

米固定住,珠针轻轻扎,怕把布戳破:“雪纺薄,珠针别扎太深,不然会留孔”。再把针从布的反面扎进去,针尖只露出一点点,轻轻挑出一小缕布纤维,再把针穿过去,动作轻得像怕碰碎玻璃,“慢点开针,别戳到手,也别戳破布”。小吴蹲在旁边看,说 “兰姨,您这藏针缝真厉害,外面一点都看不见线迹,比我买的新汉服还好看”。我笑着说 “练得多了就会了,当年我妈教我时,让我缝了整整一个月的手帕,每天缝 10 块,缝不好就拆了重缝,我那时候还哭了好几回,觉得太难了,现在想想,多亏了我妈严格,不然我也学不会这手艺”。

    改到一半,老伴突然站起来往门外走,脚步有点快,我心里一慌,赶紧喊住他:“你去哪?别走远了”。他转过头,说 “买…… 馒头,秀兰饿了”,眼里带着点迷茫,像忘了刚才我说的话。我心里一软,老伴虽然记不清事,却还想着我饿了,“咱们现在就去买,买完再回来改汉服,好不好?不着急,慢慢改”,放下手里的针线,牵着他的手,他的手有点凉,我用双手捂住他的手,暖一暖。

    路过杂货店,我买了个肉包和一瓶降压药,肉包刚出锅,冒着热气,烫得我手心有点疼,“小心点,别烫着”。老板笑着说 “兰姨,又给老周买肉包啊?今天的肉馅多,还放了葱花,老周肯定喜欢”,我点点头,付了 70 元,65 元买药,5 元买肉包,口袋里只剩 10 元,攥在手里有点硌,却很踏实 —— 至少老伴的药有了,肉包也有了,不用让他饿肚子。

    我把肉包递给老伴,他接过包,用手摸了摸,有点烫,吹了吹才咬了一口,嘴角沾了点油,笑着说 “香,葱花…… 好吃”。我帮他把降压药放进兜里,药瓶是透明的,能看见里面的药片,“记得中午吃,一次一片,别多吃,也别少吃”。他点点头,把药揣进贴身的口袋里,用手按了按,怕掉出来,像在藏宝贝。

    回到裁缝铺,我继续改汉服。雪纺布很滑,珠针总掉,我就多扎了几枚珠针,“别掉了,掉了要重固定”。12 点半,终于改完了,我把汉服递给小吴,“你试试,不合适我再改”。小吴试了试,转了个圈,裙摆飘起来,笑着说 “兰姨,太合身了!比我想象的还好看,漫展拍照肯定好看”,非要多给 10 元钱,“兰姨,您辛苦了,这 10 元您拿着买水喝”,我却摆手:“说好 20 元就是 20 元,多收了我心里不安,你能喜欢就好,下次改衣服还来找我”。小吴没办法,只能收下钱,说 “兰姨,下次我还来您这改衣服,您改得比别人好”。

    送小吴出门时,我看见王奶奶站在门口,手里提着袋苹果,苹果是红富士,又大又红,“秀兰,棉袄改好了吗?我来取了,孙女在家等着呢”。我赶紧把棉袄递给她,“改好了,您让孙女试试,不合适再拿来改,别客气”。王奶奶接过棉袄,摸了摸针脚,笑着说 “你改的肯定合适,我信你,你心细,比外面的裁缝铺好”,非要把苹果塞给我,“这苹果你拿着,给老周吃,补补身体”,我推辞不过,只能收下两个,“谢谢奶奶,太多了我也吃不完”。

    傍晚收摊时,我正整理布料,手机响了,是孙女发来的视频电话,屏幕里她举着张设计稿,稿纸上画着件连衣裙,“阿婆,我设计的衣服入围比赛了!还加了您教的藏针缝,评委说我的针脚做得好,比别人的精致”。我拿着手机,对着布纹本里的设计稿,那是孙女上个月寄来的,稿纸上还画着小梅花,“娃真棒,阿婆就知道你行,藏针缝没白学,以后肯定比阿婆厉害”。孙女说 “放假我就回去,跟您学踩缝纫机,咱们一起做衣服,我还带了台新的电动缝纫机,比您的老蝴蝶牌省力,您就不用那么累了”,我点点头,眼泪掉了下来,落在手机屏幕上,晕开孙女的笑脸,“好,阿婆等你回来,教你踩缝纫机,咱们一起做衣服”。

    挂了电话,我牵着老伴在社区散步,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条并肩的时光。他突然指着裁缝铺的方向,说 “缝纫机…… 响了,咔嗒…… 咔嗒”。我停下来,抱着他,笑着说 “咱们的日子就像这针线,虽然有磕磕绊绊,却能缝出暖和的日子,以后会越来越好的”。他点点头,靠在我怀里,远处传来梧桐叶的 “沙沙” 声,像在为我们的时光伴奏,温柔而绵长。

    三、针线外的暖阳

    再次醒来时,鼻尖还留着棉线的淡香和肉包的麦香,右手食指的痛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杂货店柜台的凉意 —— 我变回了自己,手里还拿着刚整理好的袋装盐,袋口的夹子没夹紧,撒了点盐在柜台上,像撒了把细碎的时光,反射着晨光。

    窗外传来巷子里的笑声,是街坊们在聊天,夹杂着孩子们的打闹声,手机在裤兜里震动,是社区群的消息,一条接着一条,像小太阳一样暖,照亮了整个屏幕:

    “@所有人 天大的好消息!林姨老伴的病情有大好转啦!社区安排了康复师每周二、周四上门两次,现在他能记得更多布料的名字,还能帮林姨理线轴、叠布料,上次我看见他帮林姨把藏青线和白线分好,放在缝纫机旁,说‘秀兰用,方便’!康复师说这是‘布料记忆锚点’的作用,布料成了他的‘安全物’,恢复得比预期好!”

    “林姨的孙女放暑假回来啦!真的带了台新的电动缝纫机,是‘兄弟牌’的,有自动剪线、调速功能,林姨学了半小时就会用了,说‘比老蝴蝶牌省力多了,手腕不疼了’!孙女还想在裁缝铺开个‘旧衣改造小课堂’,每周六下午教街坊们改衣服、缝补丁,昨天已经有 10 多个人报名了,都是社区的阿姨和年轻人!”

    “王奶奶、小吴、小林他们凑钱给裁缝铺换了新的玻璃窗,双层真空的,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还在玻璃上贴了层防爆膜,怕碎了伤人;门口摆了个原木色的布料展示架,是小林的同学帮忙做的,用的是环保松木,上面放着林姨常用的布料和改好的衣物,每块布料旁边都贴着张小纸条,写着布料的用途和改衣技巧,比如‘棉布:软 — 适合做衬衫、手帕;牛仔布:结实 — 适合补裤子’,现在成了咱们社区的‘时光小站’,好多人来拍照、学改衣服,昨天还有电视台的来采访呢!”

    “社区给林姨评了‘梧桐里最美手艺人’,还帮她申请了‘老手艺传承补贴’,每个月能领 1200 元,以后林姨不用再担心改衣服赚的钱不够生活了!另外,社区还帮林姨招了两个学徒,一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学服装设计的,叫小杨;一个是社区里的年轻人,叫小郑,从小就喜欢老裁缝手艺,林姨说要把自己会的‘密缝法’‘藏针缝’都教给他们,让老裁缝手艺传下去,不让老手艺断了!”

    我赶紧关了杂货店的门,往裁缝铺跑。晨雾已经散了,太阳升得老高,照在修表铺的新玻璃窗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像撒了层金粉。门楣上的 “秀兰裁缝” 木牌挂了新的红绸带,绸带在风里飘着,像在跳舞,木牌旁边还挂了个小灯笼,是社区主任送的,红色的,上面写着 “针线传情”,灯笼穗子是黄色的,风吹过时 “沙沙” 响。

    门口的布料展示架上,摆着十几块布料和改好的衣物:有淡粉色的雪纺布(小吴的汉服布料),旁边的纸条写着 “雪纺:软、飘逸 — 适合做汉服、裙子,改时用细针、配色线,藏针缝更雅致”;有深蓝色的牛仔布(张叔孙子的校服布),纸条写着 “牛仔布:结实、耐磨 — 适合补裤子、做坐垫,补洞时剪圆形补丁,不易翘边”;有藏青色的灯芯绒(王奶奶的棉袄布),纸条写着 “灯芯绒:厚、暖和 — 适合做棉袄、裤子,改时留宽松量,冬天穿毛衣不勒”;还有改好的棉袄,领口缝着粉色梅花扣,纸条写着 “1990 年代棉袄,改小后给王奶奶孙女穿,缝梅花扣显精致,藏针缝不磨皮肤”。展示架旁边围了好多街坊,有看布料的,有问改衣技巧的,还有来学缝补的,孩子们围着展示架跑,嘴里喊着 “看漂亮衣服啦!学缝扣子啦!”,热闹得像过年。

    推开门,裁缝铺里更热闹。林秀兰正坐在新的电动缝纫机前,教街坊李阿姨缝补丁,电动缝纫机的 “嗡嗡” 声很轻,比老蝴蝶牌的 “咔嗒” 声更省力,她穿着件新的藏青色斜襟褂子,是孙女买的,袖口没有毛边,却还缝了圈窄边,说 “习惯了,不缝点线不舒服,这是我妈教我的‘密缝法’,改不了了”。她手里拿着块棉布,教李阿姨怎么缝补丁:“你看,针要从反面进,正面只露一点点线,这样看不见针迹,好看”,李阿姨学得认真,手里拿着针线,慢慢缝,林秀兰在旁边指导:“轻点,别戳到手,线要拉直,不然针脚歪”。

    老伴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手里捧着 “布料记忆册”,正在帮林秀兰理线轴,把黑、白、灰、藏青四种线分好,放在缝纫机旁的小盒子里,每种线放一格,“秀兰,线…… 在这,黑的缝裤子,白的缝衬衫”,他分得很整齐,线轴上的标签都朝一个方向。林秀兰笑着说 “谢谢老伴,你理的线真整齐,比我理的还好,以后理线轴的活就交给你了”,他听了,嘴角翘了起来,像个得到表扬的孩子,又拿起块碎花布,叠成方块,放进林秀兰的口袋里:“秀兰,布…… 补衣服”。

    孙女站在旁边,帮着给街坊讲解设计稿:“大家看,这是我设计的连衣裙,用了阿婆教的藏针缝,外面看不见线迹,还加了口袋,实用又好看。领口缝了梅花扣,是阿婆教我缝的,你们想学,我可以教你们”。有个穿红色外套的街坊举手问 “小老师,能教我改牛仔裤吗?裤脚太长了,孩子穿不了”,孙女点点头,拿出条旧牛仔裤,教她怎么量尺寸、怎么缝:“先量好要剪的长度,从裤脚到膝盖,留 1 厘米的缝份,再用藏针缝缝好,这样裤脚不会毛边,孩子穿着舒服”,边说边演示,动作很熟练,像个小老师。

    王奶奶提着袋刚蒸的馒头来,馒头还冒着热气,放在桌上:“秀兰,刚蒸的馒头,你和老伴尝尝,还有小孙女的份,里面放了葱花,老周喜欢吃”;小吴拿着件刚改好的汉服,正在试穿,汉服是淡紫色的,裙摆收窄了,“兰姨,您看,这汉服改完真好看,明天我穿去漫展,肯定没人知道是改的,我还带了朋友来,她也想改汉服”;小林帮着给街坊登记改衣需求,用的还是他帮林秀兰做的 Excel 表格,“兰姨,今天有 5 个人要改衣服,我都记下来了,王阿姨改衬衫,李叔补裤子,张姐改裙子”。

    社区主任手里拿着个红色证书,笑着走进来,证书的封皮是烫金的,上面写着 “梧桐里最美手艺人”,“林秀兰同志,这是‘梧桐里最美手艺人’的证书,是大家投票选出来的!你用针线手艺守护了街坊的衣物记忆,也守护了咱们社区的时光,你是咱们的榜样,也是老裁缝手艺的传承人!以后社区会多帮你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社区有个好裁缝,让老手艺发扬光大!”

    林秀兰接过证书,手指有点抖,眼眶有点红,却笑着说 “谢谢大家,我只是缝了点衣服,没想到大家这么帮我。以前我总怕老手艺没人传,现在有了孙女教大家,还有两个学徒;以前我总怕老伴记不住事,现在他能帮我理线轴、叠布料;以前我总怕日子过不下去,现在有了补贴。我这心里,比喝了蜜还甜,以后我会把裁缝铺弄得更好,教更多人学改衣服,让老手艺传下去,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老伴突然站起来,从 “布料记忆册” 里拿出块碎花布,递给林秀兰:“补…… 棉袄,秀兰的棉袄”。林秀兰接过布,贴在胸口,笑着说 “好,咱们现在就补,补件新棉袄,冬天穿,你帮我理线,咱们一起做”。他点点头,牵着林秀兰的手,走到缝纫机旁,拿起藏青线,递给她:“线…… 藏青,缝棉袄”。

    “秀兰,来包盐!” 我喊她,她笑着点头,孙女帮着从杂货店拿了包盐递过来,还多给了我块碎花布贴:“叔叔,这是我用碎布做的,给你贴在书包上,好看。是用阿婆教的藏针缝缝的,外面看不见线迹”。布贴是朵小梅花,粉色的,和老伴手里的那块布一样,针脚密而匀,摸起来很软,像林秀兰缝在衣服上的补丁,满是心意。

    风卷着棉线的淡香和社区的烟火气,吹在脸上暖暖的。我看着裁缝铺里的热闹 —— 林秀兰在教缝补,手指灵活地摆弄着针线;老伴在理线轴,认真地分着每种颜色的线;孙女在讲设计,声音清脆地传播着老手艺的魅力;街坊们在学改衣,脸上带着认真的神情;学徒在记笔记,手里拿着林秀兰的布纹本,像接过时光的接力棒。突然明白林秀兰针线里的秘密:那些细密的针脚、磨破的软尺、泛黄的布纹本,不是 “过时的手艺”,是她用耐心缝补岁月的遗憾,用坚持守护家庭的温暖,用匠心留住岁月的味道;那些街坊的帮忙、孙女的孝顺、康复师的照料,不是 “偶然的善意”,是生活里最朴素的温情,像棉线缝补布料一样,把难日子熬成了甜,把冷时光捂成了暖。

    第二天早上,我还没开店,就看见裁缝铺的灯亮了 —— 林秀兰正在教街坊缝藏针缝,手里拿着块棉布,慢慢演示;老伴在旁边理线轴,把线分好放在小盒子里;孙女在整理设计稿,时不时跟林秀兰说几句话,笑声飘出窗外,像首温暖的歌,在社区的清晨里回荡。阳光透过新的玻璃窗,洒在他们身上,像撒了层金粉,老蝴蝶牌缝纫机摆在角落,虽然不常用了,却擦得发亮,机头上的卡通贴纸还在,像在守护着这段针线里的时光。

    我想,以后的日子,梧桐里的裁缝铺,会一直这么暖,像林秀兰常说的:“布坏了能补,日子难了,慢慢缝,也能缝出甜来;手艺老了能传,人心暖了,慢慢过,也能过出好时光。只要心里装着爱,手里握着针线,再平凡的日子,也能过得像缝补的衣服一样,结实、暖和,满是烟火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