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四章西双版纳遇傣族飘(三)  左眼见飘心中喜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八十四章西双版纳遇傣族飘(三) (第2/3页)

村后的雨林入口,只见十几个穿着蓝色研学服的孩子正围着玉腊医生问东问西。“这是含羞草吗?碰一下真的会合上吗?”“这个红色的果子能吃吗?” 孩子们的问题像连珠炮一样,玉腊医生耐心地一一解答,手里还拿着一本手绘的 “雨林植物手册”,上面画着各种植物的样子和用途。

    “我们今天的任务,是认识五种雨林草药,还要学一首傣歌。” 岩罕举起手里的竹筐,“大家分成两组,一组跟着玉腊医生认草药,一组跟着我学傣歌,最后我们比赛,看哪组学得好。” 孩子们欢呼着分成两组,我跟着玉腊医生的组走进雨林。

    “大家看,这是‘过江龙’,” 玉腊医生指着一株缠绕在树干上的植物,叶子像心形,“它的藤条能入药,治风湿很有效。以前傣家人上山干活,要是不小心扭伤了,就用它的藤条煮水敷在伤口上。” 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蹲下来,轻轻摸了摸 “过江龙” 的叶子,“原来植物也能当药呀,真神奇。”

    接着,我们又认识了 “鸡蛋花”—— 不仅能观赏,还能泡水喝,清热解暑;“旅人蕉”—— 叶柄里的水能解渴;“见血封喉”—— 虽然有毒,但树皮经过处理后能做树皮衣。玉腊医生一边讲,一边让孩子们触摸植物的叶子、树干,还教他们用手机拍照记录,“现在科技发达了,你们可以把看到的植物拍下来,回去查更多资料,也把雨林的故事告诉身边的人。”

    另一边,岩罕正带着孩子们学傣歌。他用傣语唱一句,孩子们跟着学一句,虽然发音不太标准,却唱得格外认真。“这首歌叫《澜沧江情歌》,讲的是傣家小伙和姑娘在澜沧江边相遇相爱的故事。” 岩罕一边唱,一边比划着动作,孩子们跟着模仿,雨林里满是欢快的歌声。

    中午,我们在雨林里的空地上野餐,吃的是玉香阿姨准备的傣味糯米饭和腌菜。孩子们围坐在草地上,一边吃饭一边分享上午的收获。“我今天认识了鸡蛋花,以后看到鸡蛋花,就会想起版纳的雨林。”“我学会了一句傣语,是‘你好’的意思,回去要教给爸爸妈妈。” 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样子,我忽然觉得,雨林研学不仅是让孩子们认识自然,更是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 “热爱自然、保护文化” 的种子。

    下午,我们还一起编竹篮。玉光师傅的徒弟玉罕妹教孩子们用竹条编小篮子,孩子们的小手虽然笨拙,却格外认真,有的编出了方形的篮子,有的编出了圆形的,还有的在篮子上刻了小图案。“这个篮子要送给妈妈,” 一个小男孩举着自己编的篮子,眼里满是骄傲,“告诉妈妈这是我在版纳做的。”

    傍晚,研学活动结束时,孩子们都舍不得离开。他们拉着岩罕、玉腊医生的手,问下次还能不能来。“只要你们想来,曼掌村永远欢迎你们。” 岩罕笑着说。看着孩子们上车离去,我忽然明白,傣家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老一辈的坚守,更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和传播,而这些来自远方的孩子,或许就是文化传播的小小使者。

    一天傍晚,我在告庄夜市闲逛时,意外看到了岩罕的妹妹玉罕。她穿着一身粉色傣装,正拿着手机直播,面前的摊位上摆着傣锦、傣陶、手工银饰等工艺品。“欢迎家人们来到我的直播间,” 玉罕对着手机笑着说,“这个傣锦是村里玉叫阿姨织的,上面的孔雀图案要织半个月才能完成,现在下单还能送一个小竹编挂件。”

    我走过去,玉罕看到我,惊喜地挥了挥手:“你来啦!快坐,我这直播刚开没多久,已经有好多人下单了。” 她一边跟我说话,一边不忘回复直播间里的评论:“家人们放心,我们的傣陶都是手工制作的,每一个都不一样,保证正品。”

    原来,去年玉罕在城里读中专时,学的是电子商务专业。今年毕业后,她没有留在城里工作,而是回到曼掌村,开了一家 “傣家好物” 网店,还做起了直播带货。“现在很多人喜欢民族特色的东西,但不知道去哪里买,” 玉罕一边打包订单,一边说,“我开网店、做直播,就是想把我们傣家的好东西卖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傣族文化。”

    玉罕的网店主要卖三类产品:一是手工制品,如傣锦、傣陶、竹编;二是傣味美食,如菠萝饭、舂鸡脚、傣家米酒,都是村里的阿姨们手工制作的,真空包装后发货;三是傣药衍生品,如玉腊医生配制的薄荷茶、草药膏等。“我们的产品都是原生态的,没有添加剂,” 玉罕拿起一包薄荷茶,“这个薄荷是雨林里采的,晒干后包装,泡水喝特别清爽,很多顾客都回购了。”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玉罕还组织村里的手艺人成立了一个 “傣家合作社”。“比如傣锦,我会跟村里的织锦阿姨们提前沟通,确定款式和数量,她们织好后,我再统一收购、销售,” 玉罕说,“这样不仅能保证产品的品质,还能让阿姨们多一份收入,大家都很开心。”

    有一次,直播间里有位顾客问傣陶的制作过程,玉罕直接带着手机去了傣陶工坊,直播玉光师傅做陶的全过程。“当时直播间里有上千人观看,很多人都评论说‘原来傣陶是这样做的,太神奇了’,” 玉罕笑着说,“还有人问能不能来工坊体验,我就把曼掌村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告诉了他们,现在每个月都有不少游客因为我的直播来村里玩。”

    玉罕的直播不仅带动了村里的经济,还传播了傣族文化。有一次,她在直播时教大家说傣语、唱傣歌,直播间里的观众都跟着学,还有人问傣族的节日习俗、传统服饰等问题。“我每次直播都会跟大家讲一些傣族文化,比如泼水节的由来、傣家竹楼的特点,” 玉罕说,“很多人通过我的直播了解了傣族,爱上了傣族文化,这比卖货更有意义。”

    晚上,我跟着玉罕回到曼掌村,看到她的家里堆满了打包好的订单。玉香阿姨和村里的几位阿姨正在帮忙打包,大家一边打包一边聊天,笑声不断。“以前我们织的傣锦、做的傣陶,只能在村里或者附近的集市卖,现在通过玉罕的网店,能卖到全国各地,” 一位织锦阿姨笑着说,“我上个月靠织傣锦赚了两千多块钱,比以前多了不少。”

    看着眼前忙碌而热闹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