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大决战,李云龙再战关东军! (第1/3页)
此时。
平型关。
它是北平通向晋北的交通要道,也是长城要口之一。
其距灵丘县城65公里,西去雁门关115公里,南近河北阜平县界。
四周群山迭起,沟渠交错,关内只有一条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狭窄沟道。
长十多里,沟深数十丈,沟底通道只能过一辆汽车,错车机会极为有限。
而南北沟岸却是比较平坦的山地,地势十分险要,是进行伏击的理想地形。
在平型关战役后,三角山阵地虽看起来比较稳固。
但由于步兵第21联队第3大队主力转向关沟村去保护支队辎重和卫生队。
在三角山仅留下约1个中队的兵力。
关沟村附近成为日军重要的辎重和后勤保护据点,有较多兵力驻守。
而突入鹞子涧附近高地的尾家大队周围出现了数个师的龙国军队。
面临被孤立围歼的可能,但日军仍在此处据守。
试图与其他据点形成呼应,保障平型关防线的完整性。
另外,在六郎城与关沟、东跑池均为平型关外围的第1道防线。
日军占领六郎城后,以此为据点对平型关防线构成威胁。
不过在平型关战役期间曾被晋军夺回,但随后又重新被日军占领。
为巩固和加强在华北的统治,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将平型关所在区域纳入其管制体系,把该地区划分为“治安区”“准治安区”和“非治安区”。
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政策,如在“治安区”加强保甲制度。
实施身份证办法和户口调查。
推行连坐法,扩大自卫团、警备队,强化特务活动,以禁绝抗日活动。
同时进行奴化宣传,宣扬“王道乐土”。
在平型关周边地区,日军对龙国抗日军民进行残酷镇压,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企图以极其残酷的破坏,动摇龙国军民的抗战意志,减少抗日力量对其占领区的威胁。
目前,平型关战役后,日军部署了三浦旅团长。
该兵力达到7个步兵大队和1个野炮兵大队。
此时。
平型关日军管辖区域。
三浦看着风平浪静的平型关,表情淡定:“哪有什么八路军?”
“松井这是被八路军打蒙了吧!”
一旁的参谋长笑着说道:“旅团长阁下,平型关在我皇军的管辖下,谁还敢抗日?”
“松井师团怕是草木皆兵吧!”
三浦:“我看是了……也不知道松井是在怎么当上师团长的!”
言语中,三浦对松井十分的不屑和傲慢。
没办法,谁让三浦是统制派,而松井是皇道派。
目前,日军有两大矛盾。
其中,陆军以“大陆政策”为核心,主张优先占领龙国,也就是“大陆”。
进而进攻毛熊,可以称之为“北进论”。
而海军以“海洋政策”为核心,主张优先控制太平洋、东南亚。
可以理解为“南进论”,与英美争夺海上霸权。
两者在军费分配、战略资源,比如石油、钢铁等,争夺上矛盾尖锐。
陆军主导侵华战争,占用大量军费。
在1937年全面侵华后,陆军军费占比超 60%。
这引得海军不满,多次要求扩大海军预算。
到了1941年后,陆军主张“北进”。
也就是进攻毛熊的远东。
而海军主张“南进”。
也就是占领东南亚。
但最终因日耳曼进攻毛熊失利、东南亚资源丰富,比如石油、橡胶等。
所以,军部决定“南进”,引发太平洋战争。
但陆军仍需维持龙国战场的兵力,导致“两线作战”困境。
而皇道派与统制派的权力斗争1930年代陆军内部两大派系的矛盾。
本质是激进法西斯与稳健法西斯的路线分歧。
皇道派是以青年军官为主,主张尊皇讨奸,通过暴力政变推翻“腐败的官僚与财阀”。
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军部独裁”。
而统制派则是以陆军省、参谋本部的中高层军官为主。
主张“渐进改造国家”,通过控制内阁、推行“统制经济”实现军部独裁。
反对皇道派的“盲目暴力”,认为其会动摇天皇统治。
1936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