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4章铸星  四合院:家人们,成傻柱了,怎么办?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34章铸星 (第2/3页)

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铀蓬网络在其中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却从不代替人类做决定。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首先是在金星轨道附近建设的节点频繁出现故障,那里的强辐射环境超出了预计。

    接着是土星环中的节点受到微小陨石的持续撞击,维护变得异常困难。

    “我们低估了宇宙环境的严酷。”沃森看着不断更新的故障报告,眉头紧锁。

    就在团队苦苦思索解决方案时,铀蓬网络提供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建议:寻求帮助。

    “帮助?从哪里?”小满疑惑地问。

    答案在二十四小时后揭晓。一艘造型奇特的飞船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火星轨道,它既不是人类的设计,也不是收割者的风格。从飞船上传来的信息简洁明了:

    “我们观察你们很久了。铀蓬网络的选择就是我们的选择。”

    来客自称“织星者”,是一个擅长能量构造的文明。他们曾经与铀蓬网络的创造者有过交流,一直在暗中观察人类与铀蓬的共生进程。

    “信号透镜的构想很精彩,但你们的实现方式太...原始了。”织星者代表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所在。

    在织星者的指导下,改造工作迅速推进。

    他们教授人类如何利用引力波稳定能量场,如何在小行星带构建自修复结构。最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带来的技术完美契合铀蓬网络的特性,仿佛这些知识本就该属于人类。

    “这不奇怪,”织星者代表解释道,“铀蓬网络本身就包含着这些知识,只是你们还没有完全理解。”

    随着工程推进,太阳系开始发生变化。在水星轨道,小李带领团队建造的能量节点开始运转,将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其他节点。在土星环,新安装的防护网自动拦截陨石,维护成本大幅降低。

    然而,最大的挑战出现在最后阶段。要将所有节点同步激活,需要在整个太阳系范围内实现精确到纳秒级的协调。任何微小的误差都会导致能量透镜扭曲变形。

    “我们需要一个指挥中心,”何雨柱提出建议,“一个能够统揽全局的地方。”

    铀蓬网络的回应出人意料:它建议将指挥中心设在太阳系的重心,即太阳本身附近。这意味着需要有人在那里进行实时调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