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至味清欢  唐厨阿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至味清欢 (第2/3页)

最基础的米汤开始,逐步唤醒麻木的味蕾;官府发放“标准调味包”,精准控制油盐酱醋的比例,防止百姓过度调味;甚至戏剧院都排演了新戏《味之本》,通过沉浸式表演让人们重新理解食物原味之美。

    更大的挑战在食品产业。随着噬味魔消亡,那些依赖化学调味和味觉操控的食品厂纷纷倒闭。市场出现巨大真空,但幸存的小农和传统作坊一时无法满足需求。

    “重建需要时间。”四郎看着荒芜的农田叹息。多年味瘟导致许多传统作物绝种,老农人改行,甚至有些烹饪技艺彻底失传。

    意想不到的转机来自“味觉回响”。那些被释放的味道记忆,让许多人回忆起真正的好味道该是什么样。城市白领开始租地种菜,主妇们组团学习古法酿造,甚至出现了“味道猎人”——专门深入偏远地区寻找失传食材的冒险家。

    朝廷颁布了划时代的《味德公约》:禁止使用任何味觉操控技术;限定调味品添加标准;设立“味足指数”作为食品质量核心指标;甚至将“享受真味”写入百姓基本权利。

    但最深刻的变革发生在人们心里。

    曾经以“吃得起山珍海味”为荣的富商,现在炫耀的是“能尝出不同泉水的清甜”;曾经追求“辣到晕厥”的年轻人,开始举办“辨米会”,比较不同灶具煮出的饭香;连小孩子都学会了说:“这道菜的味足指数很高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阿蛮做出了一个决定。

    她在长安城中心拆除了味魔宰相曾经的府邸,改建为全开放式的“永恒厨房”。没有墙,没有门,只有连绵的灶台和餐桌,任何人都可以来这里烹饪、分享、学习。

    开灶那天,万人空巷。

    阿蛮做了最简单的阳春面。没有花哨的配料,没有复杂的技巧,只是面条、高汤、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