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至味清欢  唐厨阿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至味清欢 (第3/3页)

点青葱。但当香气飘起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安静下来。

    那是一种让人想起回家、想起母亲、想起一切温暖事物的味道。不是刺激,不是新奇,而是深植于血脉中的味觉乡愁。

    “至味清欢。”阿蛮将第一碗面递给路边的小乞丐,“最好的味道,藏在最平淡的日子里。”

    从此,永恒厨房的灶火再未熄灭。

    胡人在这里学熬唐粥,唐人在这里烤胡饼;官员下班来切两刀菜,乞丐也能掌勺露一手;甚至动物都受益——厨房每天用厨余制作“诚心粮”,流浪猫狗吃得毛色发亮。

    三年后的上巳节,长安举办了“百味宴”。没有山珍海味,每家端来的都是最拿手的家常菜。人们换桌而食,互换食谱,最后在永恒厨房前立下“味训碑”:

    “夫味之道,不在珍奇,在诚;不在浓淡,在宜;不在独享,在共。一饮一啄,皆关天地;一咸一淡,俱通人情。愿后世永记:至味即本味,味足即心足。”

    碑文由阿蛮口述,四郎执笔,云无心刻盲文,万民添彩——每个参与的人都用手蘸天然颜料按下一个指印,汇成碑顶的彩虹。

    那天深夜,当人群散去,阿蛮独自留在永恒厨房守夜。星空低垂,灶火微温,她盛了一碗冷粥慢慢吃着——依然尝不到味道,但能“感觉”到其中蕴含的满足与平和。

    脚步声从身后传来。四郎带着妻儿,云无心领着学徒,乔大郎提着酒坛,顾沉捧着新修的法典...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们不约而同地回来,围坐在最后的灶火旁。

    没有言语,只是安静地分享一锅粥,一碗汤,一坛酒。

    灶火映在每个人眼中,跳跃如最初的梦想。

    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三更了。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味之道,正如这灶火,生生不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