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3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下)  四合院:从列车员开始进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63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下) (第2/3页)

李和技术人员,直接泡在站场上。

    他们跟着调车组跑车,看他们如何联系、如何作业;他们蹲在信号楼,观察调度员如何指挥、如何应对突发情况;他们甚至和连接员、制动员一起,体验夜间作业的辛苦和风险。陈锋凭借其扎实的基层经验和从设备处带来的技术视角,很快发现了一系列问题:信号联系靠喊话容易出错、工种间协作接口不清晰、一些简单的工具(如便携式信号灯)配备不足且老化……

    针对这些问题,工作组没有搞大拆大建,而是推出了一系列“微创新”:

    1. 推行“双确认”制度:关键指令(如动车、转线)必须由发出方和接收方双重确认,并简单记录,减少误传误听。

    2. 优化作业计划:调度所提前与站场沟通,细化分解调车计划,减少临时变更和等待时间。

    3. 配备简易联络工具:为关键岗位配发了一批经过改进、性能更稳定的便携式信号灯和对讲设备(利用设备处的关系,以最低成本调拨了一批库存品)。

    4. 建立站调联动机制:每日召开站场与调度所的简短电话会议,协调计划,通报风险。

    这些措施看似微不足道,但针对性极强,而且几乎不需要额外资金投入。陈锋要求工作组将每项措施的实施效果都用数据记录下来,形成对比。

    试点进行到第二个月,效果开始显现。清河编组站的日均办理车数提升了百分之八,平均作业时间缩短了近百分之十五,更重要的是,未发生任何责任性行车事故和严重违章。一线作业人员普遍反映,活干得顺了,心里也踏实了。

    数据是不会说谎的。当陈锋将清河试点的中期报告摆在局务会上时,之前一些对他持怀疑态度的领导也改变了看法。局长亲自批示:“思路对头,措施务实,成效明显。要认真总结经验,适时在全局推广。”

    消息传回运输处,风向彻底变了。那些原本观望、甚至暗中抵触的中层干部,开始真正正视这位年轻处长的能力。他能从基层发现问题,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还能争取到上级的支持。跟着这样的领导,有干头,有盼头。

    副处长老李主动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