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四章 十七个纹样  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七十四章 十七个纹样 (第3/3页)

也好奇地凑了过来。

    “光绪二十八年,津门机制柳筐上市,价廉物不美,本坊改做精细礼器,以不可替代之精工应对可无限复制之劣货…”柳青轻声读着。

    “看这里,”张磊指着一处,“民国十七年,河北客商张某某窃万字不到头纹样未遂,乃反诬我坊。先祖不与之争讼,乃将纹样革新,变万字不到头为福字到永远,并于坊间立约:凡我柳姓匠人,必于新纹样中暗藏三处柳芽标记以辨真伪,此记为凭。”

    “还有五六年,”柳青又翻一页,“合作社大锅饭导致质量下滑,曾祖力排众议,行记件工分制,以质定分,以分定粮,工匠精神得以存续…”

    两人越看越心惊,越看越激动。这哪里只是一本危机应对手册?

    这分明是一部跨越百年的民间智慧抗争史,是一部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史!

    它记录了清河柳编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外部冲击中,不是通过硬碰硬的毁灭性对抗,而是通过技艺的升华、纹样的创新、组织的优化、规则的建立,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和创造性转化,从而顽强地存活至今。

    每一代传承人,都在用行动诠释着何为保护,何为传承。

    “我明白了…”柳青的声音激动,“《断柳录》的断,不是断绝,是断而续接!是每一次看似要被折断后的再次新生!这就是我们柳编的魂!”

    张磊接过册子翻看:“对!就是这个!这就是我们申遗材料里最需要的东西!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册子,这是证明清河柳编技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持续创新性的活态证据链!”他兴奋地打开电脑:“我们需要把《断柳录》的内容提炼出来。”

    张磊在键盘上飞速打着字:《断柳录》实物记载了超过百年的传承历史,远超一般口述史。

    清晰展示了技艺如何随时代变迁而创新演变。内部的行规、暗记,体现了匠人群体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自觉。

    提供了如何应对现代化冲击的历史经验和智慧,这对当今非遗保护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不仅这些它的内容还突出了历代传承人不是被动接受命运,而是主动寻求出路的主体性。

    柳青想了想对张磊说,“把它作为核心附件,并专门撰写一个章节,就叫《断柳录》及其所体现的清河柳编技艺保护传承智慧。”

    “我们要告诉专家,清河柳编的价值,不仅在于精美的器物,更在于这背后百年未断的传承精神和生存智慧!”

    两人兴奋又激动的把这些梳理完,柳青重新把《断柳录》包好。

    “爷爷说的对,”她轻声道,“根还活着。这根,就扎在这本册子里,扎在一代代人不肯放弃的坚持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