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章 解铃系铃  异界之恋,犟种雄主和他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二十章 解铃系铃 (第3/3页)

文姜公主的丑事,放在了他和新城的身上。说隐晦,那是因为作者并未说明他和新城有私情。却绕着弯子说新城死了,朕将她以皇后规格的葬礼,掩人耳目得葬在了昭陵。这让后世之人看到这段记载,如何想呢?

    李治冷笑,真是狗屁不通,为了污蔑朕,此人竟连常理都不顾了!

    就算朕昏庸荒唐,是个自古以来最昏头的皇帝,堪比齐襄公和高洋,刘玉子,朝中臣子也集体昏了头?曦月也昏了头,都跟着朕胡闹?

    此事记载,别说情理不通,就是于个人利益而言,也是百害无一利!李治想,若是齐襄公能掌握史官手里的那支笔,大概他和文姜的丑事,也不至于记载在史册中人尽皆知了。

    再看看《新唐书》中记载些甚?

    义阳公主,宣城公主因萧氏之女,得罪武后而囚禁宫廷,四十未嫁!呵呵,政兄诚不欺我也,真是荒唐不经,令人哭笑不得!

    义阳公主,宣城公主,皆是朕的亲生女儿。她等十五六岁时,朕便将她姊妹嫁给琅琊王家和河东崔家,哪里来的四十未嫁,还被宏儿看到,请求曦月给两位长姊放出嫁人,而得罪曦月?殊不知,两个女儿出嫁时,朕自己都还不过刚过四十岁,何来四十岁的女儿?

    这编故事,也该编得情理相通吧!

    怪不得,连与新唐书,资治通鉴笔者同时代之人都看不下去了,撰写文章给他等纠错,说他等诬陷古人,连起码的情理都讲不通了。

    曦月为争夺后位,戕害皇女;将废后废妃变成人瓮,称之为醉骨…这人都被打得半死,又被砍了胳膊腿,还能活着,鬼都不信。

    还有,二圣临朝,呵呵,好一个二圣临朝,骂人都不带半个脏字的!二圣临朝,史上也只有文帝,独孤夫妇而已。又是被宋朝文官将此事,移花接木到了朕和曦月的身上。不仅如此,还说从上官仪死后,曦月就垂帘听政了,权力大过朕了。真是有趣!

    李治感叹,上官仪事件,也唯有旧唐书记载的是对的。

    殊不知,大郎的被废,赐死,均与上官仪,王伏胜的阴谋有关系。他们想废的不是曦月,也不是宏儿,而是朕手里的权力,为的是祸乱大唐!朕不杀了上官仪,王伏胜,不赐死大郎还了得?

    而资治通鉴,新唐书,却将此编成了,朕与上官仪密谋废后,却被曦月的密探听去。朕瞧着曦月来了,即刻便怂了,还将废后的责任都推给了上官仪。能编得这么绘声绘色,这人倒也是个人才了!

    就连旧唐书中,对朕和曦月的记载和评价完全自相矛盾!

    既然骂朕,便骂得彻底啊。为何又在一些列传中,却保留了所有朕的功绩,以及如何专制朝政,大权在握的记载。

    这样的漏洞百出!旧唐书后面的后妃列传,倒是与新唐书的后妃传一字不改,一看,就知,纯属于后人加上去,而非原作者之意。

    嗯,还有六郎的被废,也被他等写成了不满曦月干政,与曦月起了冲突。曦月便派明崇俨在朕面前说六郎坏话,告六郎谋反。

    的确,明崇俨是和六郎不对付。

    然,这与曦月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又是怎么写的?说曦月要废了六郎,朕去求情却被曦月呛得一句话说不出来。哼真是会编造啊!

    看罢,李治冷笑数声。

    合上手里的书卷,李治合眸沉思,不必再去翻看后面,他也知晓,这些编造故事的政客,是如何诋毁曦月了。曦月称帝,自然是箭射出头鸟!皇后时期,都被他们塑造成了吕雉,贾南风。那么,朕死后,曦月称制,称帝后的事情,那编得就更离谱了吧!想一想,朕先前相信的那些诸如控鹤府男宠,无辜杖责皇孙,杀害八郎妻妾之事…

    哼,八成就是他等编造的故事,或者听了些不尽不实的风言风语,便拿着针尖当麦芒了!更准确的说,他们生怕抓不住曦月的“把柄”就是编造,诬陷也不惜于此!而朕,大概就是他们诬陷曦月的工具罢!

    倘若,七郎争气些,即使能力平庸也没甚不好的。若他争气,妍儿也不至于走上前台了;不走到前台,何至于给反贼口实作乱?

    说到底,朕的名誉被毁,其祸首不在曦月,亦不在篡改史书之人,而在于朕的那个好儿子,那个比起胡亥都有过之无不及的好儿子啊!

    曦月一直都是深爱他的,几十年来都不曾变过。曦月时时处处为为他想,却唯独委屈她自己。尤其是,在华胥曲中,她为他付出的感情,绝不是一两句甜言蜜语和赌咒发誓可比的。

    实实在在的情,实实在在的爱。

    为此,他又如何还能猜忌她,因她称帝怨恨她,怀疑她在感情上不忠于他呢?他想,只要国家好,就比甚都好了!

    去找她,不论她被带去了何处,朕都必须将她找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