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杜重威死有余辜 (第2/3页)
烦汝入城回报,如果真心出降,不问华夷,一体赦免!”
公主起身拜谢,辞别回城。
重威得公主传语,转告张琏,琏答曰:“公可降,琏不可降!愿守此城,以死为期!”【倒是个硬汉。】
重威道:“粮食早尽,兵皆枵腹,看来是不能不降了,汉主谓一体赦免,谅不欺人,请君勿虑!”
张琏闻粮食已尽,方才允诺。重威复遣判官王敏先送谢表,旋即素服出降拜谒汉主。汉主赐还衣冠,仍授检校太师,守官太傅,兼中书令。辽将张琏亦来拜见,汉主忽瞋目道:“全城兵民,为汝一人固守至今,汝知罪否?”
张琏不意有此一诘,一时无从措词。汉主便令推出斩首,复将弁目数十人全部捕斩。【天子无戏言,奈何背约?】
行周受命留邺,汉主晋封他为临清王。杜重威随驾还都。
既归大梁,加封重威为楚国公。杜重威每次出门碰到百姓,百姓都对他不客气,不停地向他投掷瓦砾,一边扔还一边骂他阵前叛主将后晋送给了契丹。也亏得杜重威脸皮厚,居然不以为意,不过已是威风扫地。宋州一缺,不愿再任重威,但令史弘肇兼镇。
却说李菘是唐朝的远支宗室,今河北衡水饶阳人。他自幼聪明过人,十多岁就能写出锦绣文章。
后唐时期,李菘做了魏王李继芨的幕僚。他看到别人写的公文不怎么好,认为魏王是后唐庄宗的皇子,公文应该尽善尽美。于是他亲自下笔写的文书得到了像卢质、冯道这样朝廷重臣的交口称赞。
后唐庄宗就任命李菘做掌管音律的太常寺协律郎。魏王和枢密使郭崇韬率领大军一路攻灭前蜀国,李崧随军掌管文书。
郭崇韬是朝廷重臣,一代名将,在军中很有威望。可魏王却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他杀了。
李崧对魏王说:“我们孤军深入,没有皇上的诏书就杀朝廷重臣,这样太不理智了。”魏王后悔不迭,也无计可施。李崧心生一计,仿照后汉三国公子刘琦上楼抽梯,伪造诏书,用魏王的印章倒盖上去。第二天把诏书宣告大军,军心才稳定下来。
李崧忠心耿耿,一心为主公着想,却没有大局观,不讲政治,为自己最终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契丹入寇云中,边关需要朝廷大将镇守太原。太尉石敬瑭有感于秦王李从荣行为不轨,恐对自己不利,于是申请前往。众臣皆认为石敬瑭非池中之物,不想放行。只有李崧坚持像太原这样的重镇,非石敬瑭这样的朝廷重臣不可。
石敬瑭从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为此他还专门派心腹向李崧表达诚挚的感激之情。
时间不长,石敬瑭攻入洛阳,建立后晋登基称帝。自己的国家没了,李崧就逃到一个农户家里躲起来。
不忘旧恩的石敬瑭硬是把李菘请来,不久就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而且他还兼任枢密使,执掌军权,成为后晋王朝炙手可热的人物。
李菘非常看重杜重威的才能,经常加以赞扬,却不知杜的同僚刘知远与杜死不对服。
在中原人民的讨伐下,契丹兵退走了。刘知远趁机进入京师,建立后汉王朝,是为后汉高祖。刘知远立马就把李崧的住宅赏赐给了朝廷新贵、宰相苏逢吉。他家中所有的宝物也都归了苏逢吉。
李崧开始明白了,于是谦恭迎合这些朝廷新贵,甚至把自己的房契都主动给了苏逢吉。但他明白的有些晚了。
苏逢吉欲壑难填,在他的指使下,李崧被诬告谋反。经历了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几个王朝的李崧终于大彻大悟了,愤然说:“自古以来就没有不死之人,同样也没有不亡的国家。”
公元948年12月12日,李崧被族灭。
却说狗头军师苏逢吉被册封宰相,但苏逢吉素无威望,后晋旧臣及各地节度使皆是不服。刘知远见苏逢吉为相国政令不通,便招太子商议宰相人选。太子刘承训不仅礼贤好学,且见识过人,对刘知远奏道:“主宰天下政事,必选前朝旧臣,方能慑服各地。苏逢吉乃市井出身,虽有谋略,却无身世。”
知远问道:“那杜重威可为宰相否?”
承训答:“杜重威背晋主而降辽,又背李从益而降父王,其人反复无常,如同当年国贼杨光远,万不可用。孩儿以为老臣冯道历侍两朝,老成持重,善理政事,可为丞相人选。”
知远大喜,问道:“冯道现在何处?”
承训道:“儿闻冯道自恒州归来,闭门谢客,足不出户。”
知远道:“冯道老滑,吾儿亲去请他,倘若不来就将其绑来。”刘承训领旨去请冯道。
刘承训去请冯道上任,冯道晓得刘知远生性残暴,若不遵旨必遭残害,便送了刘承训一个顺水人情,欣然上任,与苏逢吉同为宰相。
苏逢吉听说刘承训保举冯道,不由怀恨在心。心想汉主在世,或不会对他怎样,哪天太子即位,肯定大权旁落。遍观刘知远诸子之中,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