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赵思绾与王景崇 (第1/3页)
五代军阀安重荣曾经说过一句大实话:“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当为之!”这句话是所有军阀的心声。谁的军队最强,谁就是皇帝,和儒家那套天命所归的把戏没有半毛钱关系。
公元946年,辽国皇帝耶律德光率领辽军占领开封,俘虏了后晋皇帝石重贵。耶律德光占领开封后,各地表面上都表示对耶律德光臣服。后来耶律德光四处搜刮百姓钱财,导致各地纷纷起义,最后退回北方。耶律德光死后,山西军阀刘知远称帝,国号为汉。
刘知远乃厚重寡言之人,他打压各地军阀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这些有实权的节度使离开自己的根据地,换个地方。离开了根据地的节度使就好似砧板上的鱼肉一样任人宰割。刘知远生前各地军阀不敢妄动,刘知远死后儿子刘承祐继位,刘承祐比老子刘知远相差甚远,继位不久,李守贞、王景崇双双叛变。那时的赵思绾只是一个实力一般的军阀,本来跟叛乱没什么关系,但他担心后汉军队平定西北地区的叛乱后,自己这些小军阀也会被牵连其中,于是赵思绾也随之叛乱,后汉派出勇猛无敌的郭威平定西北叛乱。
面对三处叛乱的情况,郭威决定先打最强的李守贞,只要打掉了李守贞,剩下的两个人会自动投降。郭威采用围城战术,利用自己粮草充足的优势和李守贞拼消耗。李守贞的粮食储备不多,最后逼得他不得不出城决战。出了城他自然不是郭威的对手,随后李守贞选择自杀。
郭威围攻李守贞时,赵思绾为郭从义、王峻所围,苦守经年,曾遣子怀乂诣蜀乞援。蜀兵尚未能到河中,怎能入援长安?援绝犹可,最苦粮空。
在五代十国的历史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由于长期战乱,军队的粮食严重不足,很多军阀命令吃人充饥。赵思绾有一个非常恐怖的嗜好,就是喜欢生吃活人的肝胆。尝亲自持刀,挖出活人的肝,当着被挖者的面,把肝切成细丝,等到吃完,人还没死!又好取人胆作下酒物,且饮且语道:“食胆至千,则勇无敌矣!”他感觉吃了别人的胆,可以壮自己的胆,现在人常说吃啥补啥,可能就来源于赵思绾的“吃胆补胆”思维。
至城中食尽,即掠妇女幼稚充作军粮。糜肉饲兵,自己吞食肝胆,权代饭餐。有时且用人犒军,计数分给,如屠羊豕一般。可怜城中冤气冲天,镇日里笼着黑雾,不论晴雨,统是这般。郭从义乃使人诱降。
赵思绾年轻的时候,请求当时的左骁卫大将军李肃,希望能做他的仆人,为李肃鞍前马后效劳,但是李肃无情地拒绝了他。肃妻张氏系梁、晋两朝元老张全义女,具有远识,特问李肃何故不纳?李肃对老婆说:“这个人目露凶光,说话也不靠谱,将来肯定会做叛徒。”张氏就说:“你今天拒绝了他,说不定日后就是仇人了。一旦逞志必遭报复,我家恐无遗类。不若厚赠金帛遣令图生!”李肃于是召入思绾,拿了很多钱财衣物给他,思绾拜谢而去。
后来赵思绾盘踞长安,李肃就住在长安城中。但毕竟是有过钱财之恩的,所以赵思绾对李肃夫妻很是尊重,屡次去拜见,礼数一如往日。李肃惊起避席,禁不住思绾勇力,将肃捺入座中,定要肃完全受拜,且尊呼李肃为恩公。李肃勉强敷衍,心中委实难过。及思绾退出,急入语夫人道:“我说此人必叛,今果闯乱,复来见我,我且受污,奈何?”
张氏道:“何不劝他归国!”
李肃又道:“他已势成骑虎,怎肯遽下!我若劝他,反惹他疑心,自招屠戮了。”
张氏道:“长安虽固,料他必不能久据。他若舍此而去,不必说了,否则官军来攻,总有危急之日,那时进言自无他患。”
李肃也以为然,暂且纾忧。
赵思绾屡遣人送奉珍馐,加以裘帛,李肃不好峻拒,又不便接受,百端为难。自思将来凶多吉少,不如图个自尽免致株连,因觅得毒药,即欲服下。亏得张氏预先觉察将药夺去,始得免死。及长安围急,日食人肉,张氏复语李肃道:“今日正可入府劝降。幸勿再延!”
李肃往见思绾,思绾倒履相迎,推肃上坐,开口问道:“恩公前来,想是怜念思绾,设法解围,愿乞明教!”
李肃答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