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卫家三郎,捷报连连 (第1/3页)
早在大军出征前,赵祯便已下令关闭榷场,严禁青白盐与羊绒。
往日,因解州盐味道比不上青白盐,在官员们的层层剥削下,价格也远超过青白盐。
一个价格低廉味道好,一个价格昂贵味道还差,选择哪种,自然不言而喻。
官府有时为强推解盐,甚至按户摊派,强制购买。
西夏则趁机用青白盐来笼络边境各族的人心。
此次为安抚边境百姓,稳定民心。
赵祯下令减免赋税,发放粮帛,运解州盐前往边境低价发卖。
在申时其的推荐下,西北盐政由齐国公暂时领着。
齐国公深知此次事关重大,不敢有丝毫逾越之举,一旦盐政出现问题,整个齐家都吃不了兜着走,甚至还要牵连到申家,更别提齐衡的仕途。
齐衡刚成亲时,对申和珍颇为冷淡。
时日一久,他逐渐发现,这位申阁老的女儿,并不是空有相貌,她聪慧明理,顾全大局。
面对平宁郡主的刻意刁难,也处置的游刃有余。
渐渐地,倒也放下了心中的执念,毕竟从始至终,齐衡喜欢的都是聪慧的女子。
申阁老对齐衡也颇为器重,得空还亲自指点他的文章。
半月后,王师已抵达西北,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厅内。
赵晗端坐于案前,张辅、顾廷烨、余思贤、郑骁等人皆在此处。
西北边军从吐蕃手中,收复河、洮、岷、宕、迭等州后,赵祯下旨将此处命名为熙河路。
与永兴军路、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秦凤路共称为西北六路。
“短短不过一年光景,熙河路能有这般气象,余大人功不可没啊!”赵晗端起杯盏,脸上挂着浅浅的笑意。
余思贤连忙拱手:“此乃臣分内之事。”
“说来,此番西北军中,臣倒发现两位可造之材,将来或可大用。”
“哦?”赵晗眉梢微挑,颇有兴致的看着他。
余思贤见状,摆摆手,对着厅外高声道:“还不快进来拜见殿下。”
话音刚落,两名身着甲胄,相貌硬朗的将士迈着沉稳的步伐前来。
“末将徐平远,拜见殿下!”
“末将卫凌,拜见殿下!”
赵晗打量他二人片刻后,温声道:“不错,果然气度不凡,余大人目光如炬啊!”
“说起来,这二人与殿下的岳家,倒还有几分渊源。”
余思贤微微一笑,见赵晗面露不解,解释道:“这位徐平远是金陵勇毅侯的后人。”
“勇毅侯?!”张辅惊呼一声,搁下杯盏,凝眸看向徐平远。
他年少时,最为敬仰的武将便是勇毅侯,威震四海,战功赫赫,太祖亲赐世袭罔替之尊荣,可谓大周武将第一人。
即便现在自己身居高位,仍旧觉得远不及勇毅侯当年的风采。
只可惜勇毅侯膝下无子,族中这些年也没出过什么有能之人。
门庭日渐冷落,只在金陵偏安一隅。
徐平远神色恭谨,拱手道:“回张大人话,在下的祖父为勇毅侯嗣子。”
张辅点点头,勇毅侯过膝嗣子一事,他那时虽还年幼,但也有所耳闻。
“殿下,臣瞧着这小子,身上倒还有几分将门之子的气势。”
赵晗轻笑道:“徐平远,此番你若还能立下战功。”
“孤就带你回京,去拜见拜见你那位姑祖母。”
听到此话,徐平远眼下闪过一抹难以抑制的激动,抱拳沉声道:“殿下,臣虽不才,却也自幼苦读兵书,勤练武艺,只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振门楣,不负先祖威名!”
“臣必当竭尽全力,万死不辞!”
赵晗闻言,当即露出满意的目光。
余思贤继而又开口道:“殿下,卫凌的长姐,是盛大人家中的一位小娘。”
“禀殿下,当年末将家父病重,急需银钱,长姐不得已才卖身进盛府为妾。”
说话间,卫凌心头泛起一抹酸楚。
长姐卫恕意卖身时,二姐不过八九岁岁,他更是只有五岁。
原本父亲有秀才功名,是扬州的一名村塾先生,家中虽清贫,但吃饱肚子不成问题。
谁知父亲突然染上重病,家中的银钱很快就捉襟见肘,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靠着卫恕意卖身银子,卫家勉强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