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卫家三郎,捷报连连 (第2/3页)
过难关。
卫姨母原本和卫恕意一样知书达理,温婉娴静。
可她为帮母亲支撑门户,操持生计,不得已抛开诗书,性子也变的强悍起来。
“七年前若非殿下及时相救,只怕长姐她早就一尸两命!”
说罢,卫凌撩开衣袍,跪地重重一叩首。
当年他从卫姨母口中得知,卫恕意在盛家备受苛待,分娩时还遭人设计,险些一尸两命后,毅然决定入伍参军。
他清楚自己不是块读书的料,唯有参军才能建功立业,有朝一日让长姐脱离盛家。
如果盛家不同意,他不介意放下脸面,闹到官府!
妾室并不能通过和离来解除关系,唯有拿到家主的放良书和遣散文书,才能重获自由身。
若妾室遭受虐待,危及生命,也可通过官府主持公道,不过这非常困难。
娘家没点权势,根本不可能实现。
“都是些陈年旧事了,不必再提,说起来,你还不曾见过柳哥儿吧。”
赵晗抬手虚扶一把,心中虽有些惊讶,但面上并未表露出来。
他知道卫恕意有个弟弟,不过属实没想到,此人会出现在西北边军中。
而且瞧他这副苦大仇深的模样,卫凌回京后,只怕自己那位岳丈大人,要开始难受了。
卫凌轻叹一声,点头道:“莫说柳哥儿,就连明儿末将也没见过几面。”
“算算年纪,她多半已经出落的亭亭玉立了。”
赵晗微微笑道:“是啊,六姑娘不仅亭亭玉立,还聪慧过人,仪态出众。”
听到此话,卫凌垂下眼眸,心中暗暗发誓,此次出征乃千载难逢的良机,必定要奋勇杀敌,立下军功,风风光光的前往汴京和长姐团聚。
对于卫凌的事情,卫恕意知道的并不多,只从卫姨母口中听些只言片语。
主要是这些年,卫凌自觉愧对长姐,一心想等自己功成名就后,堂堂正正站在长姐面前。
约摸一炷香时辰后,余思贤取来一副堪舆图,缓缓在案上展开。
“殿下,此次发兵西夏,臣以为当速战速决,以免辽国前来搅局。”
“一路可从熙州向北,经乐州,沿湟水河谷西行,夺取甘州、凉州,西夏部署在此的右厢军,臣若估算的不错,约摸有五万人,分散守在各处。”
“我军若能集中两万精锐突袭,再联合吐蕃诸部牵制其侧翼,不出两月便可拿下甘、凉二州。”
这段时日,在余思贤和俞龙珂的威逼利诱下,木征率部众归顺朝廷。
赵晗已遣人告知木征,待此战得胜,便赐他赵姓,由他代替董毡领着青塘之事。
吐蕃诸部向来分散,对大周构不成威胁,眼下的大敌,唯有西夏和辽国。
若想治理好此处,不仅要推出个有威望之人,还得在此处设立蕃学教化部众子弟。
赵晗紧盯着堪舆图,伸手指向横山一带道:“主力当从庆州出发,若能破横山堡寨,便可直捣兴庆府。”
郑骏已调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在河东路大张旗鼓的演练、修葺城池,以震慑辽国。
辽国境内这些时日也不大太平。
皇太叔兼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耶律重元,正筹划着夺取皇位一事。
耶律洪基的父亲耶律宗真宗,曾在醉酒后许诺将来传位给弟弟重元,可到头来还是传给了自己儿子。
耶律重元的儿子涅鲁古也是个野心勃勃的,不断怂恿耶律真宗发动政变,夺取皇位。
如今,这父子二人,正在静候时机。
与此同时,西夏王都,兴庆府。
文武百官齐聚于此,已是束发之龄的李谅祚端坐在御座上,神色前所未有的凝重。
现下没藏氏一族尽数铲除,朝政大权已全部掌握在他的手中。
“自打周朝发兵吐蕃,朕心中就惴惴难安,如今倒好,都快打上门来了!”
殿内的大臣们垂手而立,无人敢轻易接话。
片刻后,一名文官拱手道:“陛下,此次周朝太子亲征,想来定是有万全之策。”
“而我朝府库空虚,粮饷告急,依臣愚见,莫如先行缓兵之计,遣使臣往周朝议和。”
此话一出,不少大臣纷纷应声。
“周朝禁青白盐不久,我朝粮食布匹价钱一路高涨,百姓已是怨声载道。”
“是啊,这几年牧民们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