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破晓的轰鸣  七零科研强国:重生女逆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破晓的轰鸣 (第1/3页)

    第九章:破晓的轰鸣

    深秋的寒意愈发刺骨,窗外白杨树的叶子早已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直指灰白色的天空。技术革新办公室的灯光却常常亮至深夜,像一座孤岛,抵抗着逐渐漫长的黑夜。光学编码器与伺服电机应用于齿轮生产线的方案,如同一块极其坚硬却又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骨头,需要苏念雪投入全部的智慧、耐心和韧性去一点点啃噬、消化。

    风险评估报告和应急预案的初稿终于完成了。厚厚一沓稿纸,密密麻麻布满了公式、图表、文字说明,每一页都浸透着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脑力消耗和咖啡因(尽管只是劣质的茶叶末)。她仔细地将最后一遍检查后的报告整理好,用大头针仔细别齐,指尖抚过封面上那工整的标题,仿佛在触摸一个孕育已久的孩子。

    她将其郑重地交到陆远征手中。他接过去,并没有立刻翻看,只是用手掂了掂那份沉甸甸的重量,目光在她明显清减了些许的脸颊和眼底无法掩饰的青色阴影上停留了一瞬,随即恢复公事公办的冷静,点了点头:“好。我会尽快提交上去。专家组论证会预计安排在下周。”

    他顿了顿,语气平稳地补充道,目光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审慎:“你这几天,同步把齿轮生产线总装的备选收尾方案再细化、做实。所有图纸、工艺卡、物料清单,全部按可立即实施的标准准备。”

    他的意思清晰无比:如果光学编码器这套超前而“冒险”的方案最终未能通过专家评审,就必须有一套成熟可靠的、基于现有技术的传统备份方案立刻顶上去,绝不能影响整个重点项目的最终交付节点。这是最稳妥、最负责任的安排。

    苏念雪的心微微沉了一下,一股压力悄然蔓延,但她完全理解并认同这种必要性。“是,陆参谋。我会准备好备份方案。”她的声音没有犹豫。

    等待论证会结果的日子,仿佛被无限拉长,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斥着一种悬而未决的焦灼。苏念雪强迫自己将注意力转移到备份方案的设计和完善上,查阅大量的传统机械传动资料,反复核算齿轮强度、校核轴系公差。但她的心思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向那份正在接受权威专家严格审视的风险报告。她知道自已提出的方案在这个年代足够大胆,甚至有些“离经叛道”,尽管她已经做了所能及的最全面、最保守的论证,但质疑和否定依然是大概率事件。

    办公室里的气氛也略显微妙。钱主任似乎安静了不少,但偶尔投来的目光依旧带着一种复杂的审视和难以捉摸的算计。王工倒是主动过来和她讨论了几次备份方案里关于齿轮啮合调整的细节,态度比以前务实了许多,甚至提供了一些他个人积累的经验数据。刘建军等人则更多用眼神表达着无声的关切和支持。

    几天后,论证会的初步意见反馈回来了。不是最终批复,而是一份专家提出的质疑和改进建议清单,措辞严谨,直指核心。问题比苏念雪预想的还要尖锐和具体:多位专家对所选国产元器件的长期运行稳定性及寿命数据不足表示严重担忧;对她精心设计的电子冗余切换机制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实际响应速度和可靠性提出严厉质疑;甚至对齿轮车间固有的粉尘、油污、震动环境是否满足此类精密光学和电子设备的长期运行要求,都打上了巨大的问号。

    每一个问题都切中要害,精准地打在了方案最脆弱的地方。苏念雪看着那份打印出来的清单,仿佛能感受到字里行间专家们严谨却苛刻的目光,手心不由自主地冒出冷汗。她知道,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令人信服的回应和补充证明,方案被搁置甚至直接否决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陆远征将清单平静地放在她桌上,表情一如既往的冷峻,看不出丝毫喜怒,只是公事公办地问:“专家们的意见很中肯,也很有价值。你怎么想?”

    苏念雪深吸一口气,拿起那份沉甸甸的清单,目光迅速而专注地扫过每一个棘手的问题,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转,评估着解决的可能性和路径。片刻后,她抬起头,眼神重新变得清澈而坚定:“这些问题确实存在,而且是关键问题。但并非无法解决或证明。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补充关键的实验数据,尤其是关于国产器件在模拟实际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测试数据,以及冗余切换机制在极端干扰条件下的实测可靠性数据。这可能需要到具备条件的合作单位实验室进行针对性验证。”

    “需要哪些具体的资源和支持?”陆远征直接切入核心,没有任何废话。“需要借用市电子研究所的高标准振动台、恒温恒湿试验箱,可能还需要他们的一位熟悉精密伺服控制系统调试的技术员协助,至少一周时间。”苏念雪迅速回答,显然这些需求在她看到问题清单时就已经在脑中成型。“好。我来协调。你立刻准备详细的实验大纲和所需器件清单,明天一早我带你去电子所。”陆远征雷厉风行,没有丝毫拖沓和犹豫,立刻做出了决断。

    第二天清晨,寒风格外凛冽。苏念雪抱着准备好的资料,坐上了陆远征那辆军绿色的吉普车,一路驶向位于城市另一端的电子研究所。这是一栋比厂技术办气派得多的大型苏式建筑,门口甚至有军人站岗。里面来往的人员大多穿着洁白或浅蓝色的实验服,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松香、焊锡和精密仪器特有的金属冷却剂混合的味道。陆远征似乎对这里很熟悉,流程清晰,直接找到了相关负责人,出示了盖着部队红头的介绍信,三言两语、条理分明地说明了来意和需求,语气不容置疑却又保持着必要的客气。

    对方的负责人显然认识陆远征,态度十分配合。很快,一位姓陈的年轻技术员被指派来协助苏念雪。陈技术员戴着深度眼镜,看起来有些木讷,但一聊起技术眼睛就发亮。

    接下来的几天,苏念雪几乎把自己完全泡在了电子所那些冰冷而精密的实验室里。她和小陈一起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将带来的编码器和伺服电机样本小心翼翼地固定在振动台上,模拟从轻微到剧烈的不同频率和幅度的机械震动;将它们放入恒温恒湿箱里,测试从零下低温到高温高湿的极端环境下的启动特性和性能稳定性;最折磨人的是冗余切换可靠性测试,需要反复模拟 sudden power loss(突然断电)、信号线引入强干扰等故障,用高速记录仪捕捉切换过程的每一个微妙细节,统计成功率。

    过程繁琐、枯燥且极其耗费精力。常常为了获取一个可靠的数据平均值,需要重复测试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失败了就重来,数据不理想就调整参数再试。午餐常常是啃着冷馒头就着白开水在实验室门口匆匆解决。

    陆远征并没有一直陪着她,他显然还有别的重要军务需要处理,但每天都会准时在下午出现一到两个小时,不打扰她工作,只是安静地向小陈了解一下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