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合伙人 (第2/3页)
之前因为对热娜有敌意,被杨灿敲打过了,现在她要做什么,那也得是以不惹自己男人不高兴为前提。
看到庄里这般热闹,三女忙下了马,牵着缰绳慢慢往前走。
青梅瞧见一个抱着孩子看热闹的小妇人,笑着喊了声:“这是咋了?这么多人聚着。”
那小妇人一抬头见是青梅,忙恭恭敬敬福了一礼。谁都知道,这姑娘现在被庄主老爷收房了。
“小夫人,是庄主刚回来,还带了好些胡妇呢!”她把杨灿安排相亲的事,一五一十说了一遍。
青梅听了这才恍然。
一旁的胭脂忍不住感叹:“庄主老爷真是心善,要是没有他,这些妇人带着孩子被抛弃,还不知道怎么活呢。”
朱砂点了点头,眼里满是佩服:“嗯,咱们老爷一看就是个大善人。”
青梅听着,嘴角悄悄翘了起来,却故意淡淡说道:“他呀,也没你们说的那么好。
他也就长得好看一点儿,心地善良一点儿,说话风趣一点儿,待人体贴一点儿,做事周全一点儿,遇事能扛一点儿,对庄里人上心一点儿……
其他的,跟别的男人也没什么两样。”
胭脂和朱砂对视了一眼,就像是在照镜子。
镜中人和镜外人的眼神里都是一样的无奈,小夫人这一口气,到底说了多少个“一点儿”啊?
这场热闹的相亲,大半个时辰后就结束了。
被看中的妇人,当场就跟着男人回了家。
这年头的婚姻,有时候就是这么直接高效。
那些被相中的女子,选择放弃孩子的,一共也才三个。
其他的都不舍得放弃自己的孩子,相中她们的男人最终也接受了。
当然,有些依然抱着孩子站在那儿的,就是虽然有人相中,却因为坚决不放弃孩子,从而没有结缘成功的。
对于这些妇人,杨灿并不着急。
后面还有五个田庄、三个牧场的单身汉呢,等轮完一圈,这些有坚持的妇人,恐怕也剩不下了。
真要是还有没找到归宿的,把她们归到“老弱孺”的队伍里,一起安排就是。
接下来,就是安置老弱孺和孕妇了。
那些孤儿,还有那三个被放弃的孩子,杨灿让那些孕妇先带着,一会儿就送进堡里去。
以后这些孩子,学问和武艺由青梅教,饮食起居由旺财管。
年纪太小的也不怕,这些孕妇就能照顾。
再说堡里还有几个手脚麻利的婆子,也能帮忙照看着。
剩下的老翁老妪和体弱者,杨灿也有打算。
庄里虽有重体力活,但也有不少轻活计。
筛选晾晒种子,坐在屋檐下就能干,一边聊天一边挑拣坏种杂质,耗时长却不费力气;
在田边搭个简易棚屋,看管庄稼,防着家禽啄食、孩童捣乱,驱赶鸟雀捉虫子,这些活儿他们也能应付;
还有擦拭修补农具、给织坊酿酒坊打下手,甚至梳理丝线、编麻绳苇席、纳草鞋,都是一教就会的,没什么技术难度。
两百多个老弱妇孺,经杨灿这么一安排,人人都有了着落。
他们看杨灿的眼神,满是感激与敬畏.
旁的事他们不懂,也不管,他们只知道是杨庄主对他们好,是杨庄主给了他们一条活路。
这两百多个人,就像两百多颗火种。
往后在杨灿治下的“八庄四牧”里,这些火种自然会一点点地燎成原。
……
十多天的时间过去了,拔力三部的安置事宜正循着既定的脉络稳步推进着。
泥土与木材的气息在风里悄然弥漫,勾勒出两庄一牧新生的轮廓。
选择转型农耕的两个部落,已然循着村落的规制铺开了建设的蓝图。
夯土的声响从清晨持续到日暮,一排排屋舍的木架在荒野中立起。
几条引水沟渠正沿着地势蜿蜒开挖站。
杨灿派去主持此事的人,皆是丰安庄里有才干、有人缘,却始终差一步未能跻身小管事之列的人。
临行前,杨灿告诉这些人,“此番若能把新村落打理妥当,日后这两个村子的管事之位,便由你们来坐。”
这句话像一粒火种,瞬间点燃了汉子们积压许久的干劲。
他们带着这份期许一头扎进新部落,白天领着鲜卑人垦荒筑屋,夜里围坐在篝火旁喝着马奶酒聊天。
没几天他们便与鲜卑人打了成一片,就连彼此的口音都染上了对方的腔调。
而选择继续游牧的那一部,杨灿自始至终未曾插手,只让人给他们送去了几车粮食作为补助。
他心里清楚,这群人里,有的是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的慵懒之辈。
有的则是将游牧视作血脉传承的固执者,短时间内想要扭转他们的观念,无异于缘木求鱼。
如今放任他们由拔力末全权管辖,既能省去不必要的纷争,更能悄悄卸下拔力末心中的戒备。
至于未来,杨灿笃定:待另外两个农耕部落的炊烟升起,仓廪渐满,当同族人身处安稳、手握丰饶时,无需他多费口舌,这个游牧部落自会主动走向改变,主动向他靠拢。
毕竟,两个鲜活的样板就摆在眼前。
部落里的战争寡妇,如今都已寻得新的依靠,组成了安稳的家庭。
对这些男女们来说,灶台上终于有了家的温度,被窝里也有了亲昵的气息。
而那些失去亲人的孤儿,拢共算下来有二十多个,最小的还在襁褓中吮着手指,最大的也不过七八岁。
那些岁数更大一些的孩子,已经能够跟着大人们干活,只需再过几年,就能成长为壮劳力。
无论是农耕部落还是游牧部落,都未曾将这些孩子拒之门外,这账他们也算的明白。
不过,这也倒正合杨灿的心意。
被弃养的孩子,最大的也才七八岁,虽然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与精力去培养,可一旦养成了,这份从幼年便建立的忠诚,要远比成年后招揽来的人更为牢固,能够始终效忠于他的人的比例,也会更高。
于是,杨灿更进一步,将这些孩子认作了自己的义子义女。
“这样一来,抚养他们的人便会多几分上心,断不会让孩子们受了委屈。”
杨庄主在收他们为义子、义女的时候,这般温柔地说着。
这番话,温和而有力,像一缕暖阳,瞬间驱散了孩子们眼中的怯懦。
而这一举动,也让“仁义杨”的名声像长了翅膀一般,很快传遍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