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6章 释疑云  草芥称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36章 释疑云 (第2/3页)

街巷里炸开了。

    于阀长房少夫人分娩在即,要公开选聘稳婆与扶产女,哪怕落选,也能得一枚银饼子。

    这消息一传开,家家户户的妇人都动了心,尤其是常年做接生营生的婆子们,更是摩拳擦掌。

    到了下午,雪后初晴的长街上热闹起来。

    步行的妇人裹紧棉袄,踩着残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骑驴的婆子催着驴儿小跑,驴蹄在雪地上留下串串印子。

    还有些家境稍好的,雇了脚夫推着小车,载着自家有经验的女眷往昆仑汇栈去。

    不多时,汇栈门前就排起了蜿蜒的长队,队伍里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混着寒风里的雪粒声,格外热闹。

    “听说于阀出手大方,就算选不上,那银饼子也够买半个月的米了!”

    “可不是嘛!少夫人生产是大事,要是选上了,赏钱还能少了?”

    妇人们一边搓着手取暖,一边小声议论,眼里满是期待。

    对寻常人家来说,这大雪天跑一趟,哪怕空手而归都有银饼子拿,已是天大的实惠。

    汇栈里头早已做了临时改动,原本摆放桌椅的大厅空出一片,柜台充作了长案。

    杨灿身着墨色锦袍,端坐在案后,身姿挺拔,神色沉稳。

    一旁的皮掌柜铺开一本厚厚的簿子,手里执着毛笔,阿依莎则自告奋勇地站在他身侧研磨。

    她穿着件水绿色的襦裙,裙摆下露出绣着碎花的裤脚,为了方便研磨,特意站在掌柜与杨灿中间,侧着身子。

    偶尔手腕发酸扭动时,裙身便会轻轻擦过杨灿的臂肘。

    只可惜冬天衣裳厚实,那点细微的触碰连她自己都没啥感觉,只急得暗暗咬唇,却又不好做得太明显。

    “下一位。”杨灿的声音不高,却清亮地穿透人群,传到队伍前方。

    一个面容憨厚的妇人快步走上前,约莫四十多岁,双手在围裙上反复擦拭着,显得格外紧张。

    “小妇人王氏,在城里帮人接生快十年了。”

    她低着头,声音带着几分颤抖:“这十年里,接生的娃娃得有三十多个,只有两个是胎位不正没保住的……”

    杨灿微微颔首,指尖轻叩桌面:“你接生的孩子,男娃居多,还是女娃居多?”

    王氏愣了愣,显然没料到这个也问,她皱着眉仔细回想了半天,才笃定地答道:“回执事的话,女娃儿居多,差不多十个里能有六个女娃。”

    “家里境况如何?家人都安康吗?”杨灿又问。

    “我当家的是个木匠,手艺还算过得去,家里有个儿子,今年十六了,跟着他爹学手艺呢,一家子都健健康康的。”

    王氏说着,语气渐渐放松了些。

    皮掌柜在一旁听得仔细,握着毛笔在簿子上写下:“王氏,从业十年,接生女多,家人健全。”

    杨灿抬眼,目光落在王氏身上,语气多了几分郑重:“若是遇到产妇产后下血不止,你有什么应对之法?”

    王氏显然早有准备,连忙答道:“小妇人会用提前炒好的蒲黄,用温米酒调开,让产妇趁热喝下。

    另外,还会取产妇头发一束,再掺些健康妇人的头发,一起烧成灰,用干净的绢布包好,敷在产妇下处,这法子用过几次,都止住血了。”

    杨灿听完,不置可否,只是和颜悦色地说:“好,你先去后院房中避寒,等所有人都问过了,再给你答复。”

    王氏松了口气,连忙道谢,跟着汇栈的伙计往后院去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杨灿一一接待了排队的稳婆与扶产女,从她们的从业年限、接生成功率,到家中人口、应对急症的法子,每一个问题都问得细致。

    队伍渐渐缩短,终于,他见到了索家事先安排好的两人。

    稳婆柳氏约莫四旬上下,穿着件深蓝色的夹袄,举止从容,说起接生经验条理清晰。

    扶产女陶氏二十八岁,手脚麻利,眼神清亮,说起照顾产妇的细节头头是道。

    杨灿不动声色地记下两人的名字,继续接待后面的人。

    等最后一个妇人离开,杨灿从皮掌柜手中接过簿册,假意认真翻阅了一遍,手指便落在柳氏与陶氏的名字上。

    “就她们两位吧,其他人可以喊出来领了银饼子回家了。”

    这两人本就是索家提前挑选好的,问答中提供的情况看,不管是接生年限、男女婴比例,还是家庭圆满程度,都挑不出半点错处,旁人自然不会起疑。

    皮掌柜答应一声,便叫伙计去后院里唤人。

    妇人们鱼贯而出,没被选中的虽然满脸失落,可领到银饼子时,还是忍不住眉开眼笑。

    这银饼子比给小门小户接生的酬劳还多,也算没白跑一趟。

    只是看着柳氏与陶氏能被杨灿留下,心里难免还是羡慕:于阀这般大方,选中的人不知能得多少赏钱呢!

    等众人都散去,杨灿叫人请柳氏与陶氏过来,语气温和地说:“我们少夫人还有大半个月才到预产期,不过得劳烦二位提前跟我上山。

    一来是防着有突发状况,二来也能提前准备接生之物,布置产房,熟悉山上的环境。

    放心,我于家不会亏待二位,在山上一日便有一日的酬劳,等少夫人顺利分娩,另有重赏。”

    于阀的名声在外,柳氏与陶氏哪有不应的道理,连忙躬身道谢。

    杨灿便安排她们在汇栈住下,又吩咐伙计好生照料。

    当天晚上,杨灿特意去了趟李府,跟李有才说明次日要返回凤凰山庄的事。

    如今的李有才当了外务执事,府邸里添了不少奴仆,气派比从前大了许多。

    潘小晚见了杨灿,也一改往日的娇俏,举止得体,见了杨灿只是客气地寒暄,再无多余亲近。

    想来是府里下人多了,人多眼杂,有所顾忌。

    次日一早,杨灿准备返程。

    下山时他骑的是马,如今带了两位妇人,便特意弄了辆马车。

    还没等他出发,李有才夫妇就带着下人赶来,往马车上搬了不少东西,有上好的绸缎,还有天水城特产的点心与药材。

    “贤弟,这些都是旁人送我的,没花什么钱,你只管带上!”李有才凑到杨灿耳边,压低声音说。

    杨灿无奈一笑,也就不再推辞。

    他心里清楚,把原本前途渺茫的李有才推到外务执事这个“外放大臣”的位置,这份情太重,收下这些礼物,也是维系彼此关系的一种方式。

    只是他和李有才都不知道,当初于醒龙点名让李有才去丰安庄,本是想让他接替杨灿去“填坑”的,没成想李有才竟因祸得福。

    杨灿帮了他的,何止是一份前程。

    马车缓缓启动,杨灿掀开车帘,对着李有才夫妇拱手道别。

    车轮碾过积雪,朝着凤凰山庄缓缓驶去……

    ……

    于阀内宅的花厅里,檀香从铜炉中袅袅升起,缠绕着梁上精致的雕花,在空气中晕开淡淡的雅韵。

    这里既有世家宅邸特有的庄重肃穆,又因窗畔摆放的几盆山茶添了几分细碎暖意,连光线都显得格外柔和。

    这是杨灿第一次踏入内宅花厅,他站在厅下左侧,身姿微微躬身,目光恭谨地落在上首,不敢有半分逾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